讓人生大徹大悟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請提供佛家大徹大悟、看破紅塵往事的句子

144 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落地,后腳還不肯挪開。

昨日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在今天。145 慈悲心就是清涼地。

慈寄于樂,就是給眾生以快樂;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諒解、容忍,表現一份寬心、愛心、也就是悲心。146 聰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則勇于舍、得。能舍就能得,得無限的快樂,得安寧的心境。

147 如果我們能做到無我的境界,那麼外在的怨恨、苦惱、貪欲便沒有一個可以作為我的怨恨、我的苦惱和我的貪欲。我都沒有了,何來我的痛苦。

148 我們的心如果有喜愛之心,憎惡的偏見也就產生了。由于喜愛便會怕失去,由于憎惡便不希望它來臨,于是痛苦便產生了。

149 應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于惡。

若人作惡己,不可數數作;莫喜于作惡,積惡則受苦。150 若人作善己,應復數數作;當喜于作善,積善則受樂。

善業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成熟時,善人始見善。

151 如果我們喜歡,我們也可以閱讀少許的文字,講少許的教義,但要根據正確的道理來行為。真理不是用來誦唱詠吟的,而是用來實踐的。

152 真理的言語是指引我們走向永恒幸福這一最后目標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語言、神圣經典被稱為“圣道跡”。153 給予快樂叫做慈,替對方解決痛苦叫做悲。

將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愛,不分親屬、敵人同樣看待的幫助叫大悲。154 我們的心有很多種作用,有一部分是壞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別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利于自己也利于別人。

155 因為有迷惘,所以才有覺悟。如無迷惘,何來覺悟呢?離開迷惘,即無覺悟;離開覺悟,也無迷惘。

因此,執著于覺悟也是一種障礙。156 過去的覺悟者們教導我們:別讓內心不好的作用興起造作,要讓內心好的作用施展出來,自己關照自己的心…將心凈化得完全沒有痛苦因子。

157 什麼是內心壞的作用呢?就是貪欲、嗔恨、無知、愛欲、固執、憤怒、恐懼、自大、驕傲、惡意、不滿、憂慮、焦躁…等等。158 職業易生比較心,事業易生功利心,而志業是啟發人本具的愛心、良知,使人無所求的付出。

159 行為言語顯現精神文化的內涵,培養寬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發揮大愛,能原諒別人就是最有福的人。160 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唐朝——軼名禪師161 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

162 師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163 身心清凈不受俗世所束縛的涅磐之境,是智慧的覺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標。164 能忍辱不為所動才是最高的苦行。

為害外在的不能稱為出家者。被外在所牽絆而苦惱不得自由的,沒資格叫做沙門。

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

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知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166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見。一念善,知惠即生。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滅萬年愚。167 問:“如何是招慶風?”師曰:“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

——《景德傳燈錄》168 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169 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五燈會元》170 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涂,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171 非裸行結發,非涂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凈。

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172 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

173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174 我們誦詠的經典雖不多,但若遵照著去實踐,并從其中獲得正確的見解,斷除內心的愚昧,身心也會得到凈化,不再跟隨外界的起伏而變化……175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次,馬祖大師問:作什麼?鞏曰:牧牛。

祖曰:作麼生牧?鞏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176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仰曰:某甲在下面,鋤得一片田,下得一籮種。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177 1、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2、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178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溈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寢。”

仰曰:“和尚今夏不虛過。”179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地動安眠豈睬伊。”

180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