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馬遷對人生兩種不同態度的語句
1。《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的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對生死的一種態度。
2。《太史公自序》中引用他父親的話說:“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這是司馬遷的士君子態度。
3。《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這是司馬遷對面對困難要發憤圖強的態度。等等!
望采納!
2. 報任安書中有關司馬遷的人生志向的句子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3. 最能體現司馬遷人生價值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最能體現司馬遷人生價值的一句話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
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忍辱負重,完成長篇巨著《史記》。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有的意義重大,有的毫無價值。
它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
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他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2600年間的歷史。
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足 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他還四處(游歷 游覽),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咐 囑托),每天忙著(研讀 閱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
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
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