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句子
關于自知之明的名人名言 語錄 自知者為明。
——唐代文學家 韓愈 《復忘賦》唐·韓愈《復忘賦》。本句大意是: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人。
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說過“自知者明,自勝耆強”,韓愈此句即由此而來。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夸大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以致盲目自滿,固步自封;如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就能經常警戒,謙虛謹慎。
這句話被后世引為“自知之明”;有了這種“自知之明”,才能揚長避短,在事業上做出成就來。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說·周公篇》 自知之明名言 隋·王通《中說·周公篇》。選兩句大意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為英俊豪杰,能戰勝自己、超越自我的人為強者。
人對自己應有正確的態度,知道自日的長處和短處,這樣在行動中便能揚長避短,無往而不勝。同樣,人還應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將感情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的人,自然能創造出更大的成就。
自知難,自勝更難.因為有許多人對自己的缺點雖有了解,但不能克服(如嗜煙酒女色者,權財迷竅者)。可以此二句說明人應有自知之明,有超越自我的決心。
這祥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后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 《老子》春秋·老聃《老子》第三十三章。這兩句大意是:善于識別人的人,可謂智慧;善于認識自已的人,可謂明達。
常言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故知人很難,能知人者十分聰明;能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更十分困難,故人貴有自知之明。此二句以精練的語言指出知人難,自知更難;只有能認識別人又能認識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明智。
它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
——唐代史學家 吳兢 《貞觀政要·擇官》見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官》。知:了解。
誠;的確。這兩句大意是:了解他人是困難的事,了解自己也的確不容易。
知人難,自知也難。過多是由于人的復雜性和認識者的主觀片面性造成的。
所以能知人者是聰明,而能自知者則是明智。這兩句可以告誡人們既要有知人之明,又要有自知之明。
目見百步之外,不能自見其眥。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說林訓》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眥(zì自):眼角。這兩句大意是: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東西,但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
事物的作用都是有一定范圍、一定限度的。就眼睛來說,它的功能也不是全備的,可以看得很遠卻不能看到近處的眼角;就一個人來說,他容易觀察別人而卻不易認識自己。
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 ——唐代詩人 郭震 《云》 自知之明的名言 唐·郭震《云》。
作:做作。萬端:各種各樣的形態。
這兩句大意是:濃云在空中翻滾,不知道自身本是無根之物;做作出各種各樣的形狀,把星星和明月遮沒。濃云蔽月遮星,本為人們習常所見之事,詩人對此平凡景物卻能出以奇思妙想,以擬人的手法加以表現,頗得濃云之神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憎惡的感情。
可用來描寫翻騰的濃云,也可將這兩句當作比喻形象,用以諷刺那種為所欲為而無自知之明的人。天下無萬能的人,人貴有自知之明。
——中國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 鄒韜奮 《韜奮文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榮辱》戰國·荀況《荀子·榮辱》。
窮:窘迫。這幾句大意是: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不埋怨別人;知道自己命運前途的人,從不埋怨上天;埋怨別人的人,常常很窘迫;埋怨上天的人,常常沒有志氣。
這幾句說明人不應“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須有自知之明,能夠了解自己,戰勝自己;同時能審時度勢,對大環境、天氣候有所了解。
做不到這些,常常會在工作中出現各種問題,出現問題后又怨天尤人,無助于解決問題,只能增長消極情緒,志氣低落,從而產生新的、更多的同題。可用以勸勉青年人應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敗莫敗于不自知。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先亡》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想和他人辯論,首先要說服自己,想要認識別人首先要認識自己。【解讀】“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意思是說,戰勝別人容易,戰勝自己困難。
然而,不自勝何以勝人,不自論何以論人,不自知何以知人?要做艱難險阻中的強者,做權錢誘惑前的清廉者,做事業上的成功者,必須自控、自勝、自強!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后,才能量力而為,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在最有效用的地方。 ——臺灣言情小說作家 席絹 《水戀月》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分量你往大稱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兒動都不動。
——主持人,演員,作家 倪萍 《姥姥語錄》 自知之明名言 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
——法國畫家安格爾 《安格爾論藝術》啊,誰能老是依靠著命運呢?一個人跟著忙碌的世途追逐,常常在不警覺之間就被摧毀了。人總有自知之明才。
2. 形容一個女人沒有自知之明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1.沒有自知之明,就會自作多情。
2.世上有兩種比較可憐,一種是有自知之明,一種是沒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會覺得世人如草,感嘆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沒有自知之明的不認為自己可憐,只不過別人會覺得他可憐,那種人通常一如井底之蛙般的望天大笑,這天地也不過是幾尺的方圓,盡在我掌握之中,卻不知道天地之大,絕非他能管中窺測。——墨武《紈绔才子》
3.我全身上下最惹人討厭的是沒有自知之明,可我若有了自知之明,我連喜歡你的勇氣都沒有了,別人不討厭我又怎樣。
4.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最可悲之人。
5.我又怎麼會那麼的沒有自知之明呢?
6.這世上,沒有永遠的平白無故,最可悲的是,有些人,沒有自知之明。7.我可以原諒你沒有自知之明,但請你收起你的自作多情。
8.真正的傻瓜,諸神用來取樂或取笑的傻瓜,是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王爾德《自深深處》
9.我太沒有自知之明,以至于到現在才自知,我想你入骨。
10.沒有自知之明是一件可悲的事,比這更可悲的是擁有自知之明。前者被人厭惡而無所覺,后者注定要體會深徹的厭惡而無法忽視。
11.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理解諷刺。沒有自知之明的人說多了也是白費力氣。不懂和不存在是同義的。——大老師《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
12.每個人都應該有自知之明,都不該自作多情——古龍《蕭十一郎》
3.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有哪些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有:
1.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敗莫敗于不自知。
2. 石塊砸陶罐,倒霉的是陶罐;陶罐砸石塊,倒霉的還是陶罐。
3. 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后,才能量力而為,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在最有效用的地方。
4. 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
5. 啊,誰能老是依靠著命運呢?一個人跟著忙碌的世途追逐,常常在不警覺之間就被摧毀了。人總有自知之明才是道理。小心謹慎,莫讓幸運來諂媚你,她是最善于趁你漫不經意的時候向你襲擊的。
6.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入得下是一肚量,對于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處世經驗的人大都能夠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于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視之,決非易事。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之,這就是一種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練才能養成,拿得直,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7.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8. 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
9. 天下無萬能的人,人貴有自知之明。
10.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要量力而行。
11.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入得下是一肚量,對于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處世經驗的人大都能夠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于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視之,決非易事。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之,這就是一種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練才能養成,拿得直,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12. 我自己從來不當回事,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很清楚事情是怎樣的。你不狂妄,有自知之明,也知道自己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這是很重要的。而且你沒有非分之想,你也不渴望額外的回報,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所謂“活明白”里的。
13. 目見百步之外,不能自見其眥。
14. 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
15. 對于一件事情的發生,人貴有自知之明很重要。
4.
八,理解性默寫1,鄒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麗.2,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3,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九,課文內容理解1,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2,“門庭若市”的反義成語 門可羅雀“門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門口很熱鬧 ;現在用來形容生意很好3,受了鄒忌的啟發;“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讓人們敢于說真話,實現剤國治國安民、繁榮富強.4,說明在此之前,齊國的朝政等方面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5,指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這種情況。
5. 描寫很有自知之明的古詩句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擴展資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優缺點,而且能省視自己秉性之長短,擇善而從,才能算是有智慧的聰明人。
例如:歷史故事“三國”,其中的人物劉備,他就是一位“知人”及能夠“自知”者也。劉備他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當其軍師?就是劉備他“知人及自知”之舉。
劉備知道自己沒有排兵布陣之能,更不具備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但他深知:要成就大事者,非賢明之人相助不可。他懂得“知人善任”、及“虛懷若谷”處世,促使“三國”天下的諸多英雄賢將為他所用,助他奪得了三分天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