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靈谷洞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宜興靈谷洞的作文

早就聽說“靈谷洞景景迷人,陽羨茶香香茶美”的七字聯句,道盡了靈谷天府那令人神往的洞天奇觀和陽羨山水的鐘靈敏秀。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久負盛名、并具有“宜興三奇”之一的旅游勝地——“靈谷洞”

沿著一條依山倚勢的逶迤石徑直通“靈谷天壁”,石徑兩面蘭花幽香、芳草如茵、表苔含露、竹葉鋪地,直達靈谷洞的入口,靈谷洞的入口處掩映在翠竹深處,若隱若現。順著險峻、曲折的通道直至洞內,洞內呈180度不規則半圓形,整個石洞由靈谷文苑、靈谷舞臺、百川匯海等七個組成,其中最大的石廳有九百六十多平方米,四周不但布滿了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還有宋代詩人的巖壁題詩和古人類化石。走進第一廳,迎接我們的是“熊貓草竹圖”,只見一只憨厚可愛的熊貓正俯在草地上,兩只圓溜溜的大眼睛緊盯石竹,正想著豐富、美味的午餐,簡直惟妙惟肖。來到第二廳,石廳中央有一個很大的舞臺,旁邊還有幾只調皮的小猴,似乎正迫不及待地等著看大戲呢!因此,人們便給它取名“猴子看戲”。隨著通道的不斷深入,我們來到最大、最低的第三廳,下有伏道相連,上有天河匯集,猶如“百川匯海”,廳內巨巖倒掛,壁下一泓清池,被稱作“天府靈泉”。接著走進全洞的精華——第四廳,深谷底部,有一個既高大、又厚實的石幔,色澤雪白,似飛瀑,自上飛瀉而下,瑰麗奇偉,蔚為壯觀,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大石瀑的頂部深處有一個大石鼓,以石叩之,聲音特別洪亮,百米以外也能聽到,真所謂“天下奇觀”。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谷洞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的特點,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讓每一位游客流連忘返,真不愧為“靈谷天府”之美稱。

2. 描寫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有關宜興風景,或者有關特產的小文章

宜興旅游以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聞名。

此外,宜興紫陶為宜興特產。宜興境內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距離宜興縣城都不遠,汽車站有很多車前往上述三洞景區。

一、善卷洞 位于宜興市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善卷洞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游覽路線約為800米。

上下三層,層層相連;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

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

石廳內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云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

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

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4重石門。這時,你能感受到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意境。

這里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

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

大雨過后,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后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

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

輕舟一葉,蕩漾其間,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頸項。引起一聲驚叫,一陣歡笑。

“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兩旁彩燈閃爍,光怪陸離,好像遨游在神話中的水晶宮。約20分鐘后,見崖壁上“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為梁代書法家陶宏景題刻。

在此舍舟登岸,此時只見四壁石刻皆是古今游客贊美洞府的詩詞歌賦。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

相傳晉代女子祝英臺曾女扮男裝到此讀書。這里原有唐刻石碑6字,現存“碧鮮庵”三字,筆跡古樸。

近旁還有“晉祝英臺琴劍之冢”、“吳自立大石”和三國時代的“國山碑”等古跡。 二、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巖溶洞、宜興“三奇”之一。

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

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游程1000余米。

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拾級而上,即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

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 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

從海王廳經“云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巖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

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下洞似一座大廈,名為海屋大場。

天洞以海王廳天師臺為中心,洞頂朝天,故名為朝天洞。因張公洞景色奇美,享有江南第一古跡之譽。

三、靈谷洞 在宜興城西南約30公里的石牛山南麓,距張公洞僅6公里。靈谷洞是一個巨型的灰灰巖溶洞。

全洞面積8300多平方米,總長1200多米,內部呈180度不規則半圓形,最高處9米,最低處負6米。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見長。

有“靈谷天府”之美稱。靈谷洞的入口處掩映在翠竹深處,入洞通道險峻,曲折、幽邃,越深越大。

整個石洞有6個大石廳。第三石廳在最大、最低的洞底。

下有7條伏道相連,上有5條天河匯集,猶如“百川匯海”。廳內巨巖倒掛,壁下一泓清池,稱作“天府靈泉”。

第四石廳為全洞精華。深谷底部,有一個17米高、5米多寬、2米多厚的大石幔,色雪白,似飛瀑,自穹頂飛瀉而下,瑰麗奇偉,蔚為壯觀。

大石瀑頂部深處有一大石鼓,以石叩之,聲音洪亮,百米以外也能聽到。此洞發現較早,洞內巖壁上至今還保存有宋、明、清各代游人的題詩墨跡。

曾經湮沒了100多年的靈谷洞,在本世紀80年代初又被重新發現。如今,靈谷洞與善卷洞、張公洞并稱為“宜興三奇”。

靈谷洞,座落在宜興縣西南的石牛山南麓,陽羨茶場境內,距縣城30公里。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宜興探茶時,發現了靈谷洞,曾雇人開鑿,因工程艱巨而作罷。

前人有詩寫道“虎勢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井;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這就是說從唐代起就有人陸續探過靈谷洞,今洞內石壁上,留有古代題刻多處。

中有落款為“大觀丁亥年三月靈現”的詩寫道:“仙人四海通天下,世見高山此地來,靈谷本是真仙洞,萬古傳來今一逢。”還有落款為“越州人諸李鄉人咸淳三年三。

3. 無錫的特產和湖的優美句子

無錫特產:醬排骨、油面筋、王興記蟹粉小籠、惠山泥人、太湖銀魚、陽山水蜜桃(現在過時節了)、宜興紫砂 描寫太湖的詩句《又次前韻贈賈耘老》

作者:蘇軾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

壇古洞不可到,空聽余瀾鳴湃湃。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壞。空余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事見本院碑。)

我來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藥,往往靈芝雜葵薤。詩人空

腹待黃精,生事只看長柄械。(杜子美詩云,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賈云,今歲有小蟲食葉,不甚為害。)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尋常債。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朝代:宋 作者:蘇軾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郭沫若——太湖佳絕處 , 畢竟在黿頭 水龍吟--太湖抒懷

太湖風卷如潮

千峰擂鼓濤天際

滄廊柳下

三山霧里

年年如此

鹿頂迎暉

昆侖存志

觀潮人去

為一春長在

百花長見

吩咐水

別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