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當中有什麼是關于敬業樂業的句子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
(《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
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進篇》)釋:由麼,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于師。”
(《衛。
2. 論語中表現團隊精神的句子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
【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釋】兩軍交戰,能夠俘虜對方軍隊的首領,君主卻不可強行地改變對方的志向.(勸降比較妥當)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注釋】
1.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人為一軍。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3.奪:改變,換。
4.志:(某人的)志氣。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卻不可以改變。"
【讀解】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論語》簡介:
《論語》乃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11705個漢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漢族, 在家族中年齡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老二,春秋時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其父叔梁紇,其母顏氏名徵在。
孔子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學家。他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