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說說近代中國的覺醒

近代中國應該從1840年開始算的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結束,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變的很亂,后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更是被瓜分的七零八落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沒有波及太多,對中國創傷最大的應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政府的覺醒:林則徐等人注釋和翻譯外國人著作,李鴻章的北洋(洋務派)、曾國藩的水師,洋務運動,戊戌六君子的維新思想,慈禧搞的改革政府編制,總理事務衙門出訪歐洲,安排留學生學習,辛亥革命(民國),三民主義,抗日戰爭。民間的覺醒:反割臺斗爭,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雖然最后失敗),張謇等為首的民族工業發展,新文化運動,中國自己的報紙創辦,民主思想、馬列主義思想。

結合上面幾人的一起看。

2. 結合近代中國反侵略的歷程說說近代中國的覺醒

中國的覺醒是建立在無數青少年的努力和無數革命先輩的犧牲下的,從鴉片戰爭的慘敗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民族犧牲太多,也背負太多!我國的覺醒無非是青少年的覺醒,沒有那些青少年的熱血,中國現在恐怕還一片的陰霾!但是,我國還是覺醒啦,從近代的慘敗很傷痛中醒了過來,于是乎就有了好多青少年的探索: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中山先生的興中會、同盟會、三民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于是乎,中華民族在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人的奮斗之下,漸漸的從兩千多年的封建中覺醒啦!無論是戊戌變法的康有為還是到我們的毛主席,有不可思議的成功,但是也說撕心裂肺的傷痛,但是,中華民族覺醒啦,沒有任何的事物能擋住這個東方巨人的站起、、、。

3. 講述中華名族的強盛衰弱時光的精美語句

中國是一個大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國,曾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下痛苦呻吟,是什麼讓這樣的一個大國從繁榮變為衰弱?是什麼讓中華民族變為帝國主義的桎梏?是那腐朽黑暗的封建主義,是那腐朽的封建王朝只會閉關自守,不會開辟新的道路。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人民受夠了壓迫,并一天天走向滅亡。然而,在遙遠的東方燃起了一團火炬,是它照亮了這里的黑暗,并改變了這里的一切。

衰弱的國度又開始了強盛的氣息。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是它帶領和鼓舞下,中華民族一天天地復興壯大,并開辟了中華民族前進的新航道。

在這條新的航道上充滿了艱難險阻,然而,中華民族正充滿著信心。

4. 中國近代的民族覺醒的論文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1] 中華民族形成很早,但民族意識較為淡薄,借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古代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而不是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

這也是一些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形成民族和民族主義的重要原因。然而,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尤其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后,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并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

[2]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則又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中華民族自我意識覺醒的主要標志,便是中華民族這一表示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統一的民族共同體之觀念的形成,它包括這一觀念的提出、確立和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認同。

關于“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學術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黃興濤教授有長篇論文《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的萌生與確立的歷史考察》發表(載香港《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2年第1期創刊號),對“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但這些成果很少將“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其演變過程結合起來進行考察,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或缺失。

實際上,“中華民族”這一表示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統一的民族共同體之觀念從提出到確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認同,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有鑒于此,本文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就“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作一研究,不當之處,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一) 清末民初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階段,[3]也是“中華民族”觀念的提出和使用階段。而最早提出和使用這一觀念的便是最早引進和介紹西方民族主義的梁啟超。

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觀念,并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4] 1902年,梁啟超又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觀念。

他在是年發表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先用詩一樣的語言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基礎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我中華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語言文字,世界莫能及。

我中華有三十世紀前傳以來之古書,世界莫能及。”[5]接著,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時他第一次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齊,海國也。

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6]不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1904年)等文中他又多次提到“中華民族”,并就“中華民族”自始是單一民族還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則有無“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為何”等問題進行了考察。[7] 繼梁啟超之后,清末使用“中華民族”這一觀念的還有立憲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楊度和著名的革命黨人章太炎。

楊度在1907年發表的《金鐵主義說》一文中不僅多次提到“中華民族”,并且還比較清楚地說明了“中華”作為民族名稱的由來和特征:“中國向來雖無民族二字之名詞,實有何等民族之稱號。今人必目中國最舊之民族曰漢民族,其實漢為劉家天子時代之朝號,而非其民族之名也。

中國自古有一文化較高、人數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即此義以求之,則一國家與一國家之別,別于地域,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遠近也。

一民族與一民族之別,別于文化,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8]同年,章太炎在《民報》第15號上發表《中華民國解》一文,其中也兩次提到“中華民族”,一次是轉引楊度的話,另一次是他自己的論述。

他說:“中國魏晉以來,異族和會者數矣。稽之譜諜,則代北金元之姓,視漢姓不及百一,今試于通都廣市之間四方所走集者,一一詢其氏族,舊姓多耶?抑吊詭殊恒之姓多耶?其間固有私自改變與朝廷賜姓者,徵之唐宋人姓氏書中其數猶最微末。

夫豈徒中華民族之空模,而以他人子弟充其闕者。”[9] 就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對“中華民族”這一觀念的具體使用來看,一方面,無論是梁啟超、楊度,還是章太炎,他們都是在“漢族”的涵義上使用“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

梁啟超曾明確指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通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胄”。[10]另一方面,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在“中華民族”是“文化”稱謂還是“血統”稱謂的理解上又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梁啟超和楊度強調“中華民族”是一“文化”的稱謂,而非。

5. 簡述近代早期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之前的民族意識是大夫和一般中國人的觀念:天朝上國。

現在開始變動,產生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其表現和過程是: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

林則徐: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編輯《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期國家富強來抵御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先河。

2、洋務運動中有馬建忠、王韜、鄭觀應等的早期維新思想,主張變革封建專制制度。

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的口號喊出:

3、甲午戰爭后,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嚴復《救亡決論》喊出了“救亡”口號,康有為亦要求中國人發憤自救。

4、孫中山在興中會成立時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的道路。

6. 關于中國優美的句子

我們愛你啊 中國!

當燦爛的太陽跳出東海的碧波,

帕米爾高原依然是群星閃爍。

當北國還是銀裝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著盎然的春色。

啊—我們愛你啊,中國!

我們愛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濃妝淡抹;

黃山、廬山的云霧飄渺,

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

我們愛你—

龍井茶的清香,

茅臺酒的純美;

江南絲綢的光潔絢麗,

景德鎮陶瓷的天宮巧奪。

我們愛你—

傣家竹樓前如水的月色,

世界屋脊上布達拉宮的巍峨;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大草原的羊群、戈壁灘的駱駝。

我們愛你—

戰國編鐘奏出的古曲

開革開放譜寫的新歌,

神州萬里涌動的滾滾春潮

祖國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們愛你—

奮斗書寫的史冊,

汗水澆灌的碩果,

松樹的偉岸,梅花的高潔

博大的胸懷,恢弘的氣魄

我們驕傲,我們自豪

我們奮發,我們開拓

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

我們愛你啊,中國!

7. 民族團結的優美句子有哪些

1、一個強大的國家,需要民族團結起來來維護;一個昌盛的民族,需要各族人民心連心。四分五裂的,絕對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歷史久遠的文化,各有各的文字,風俗以及宗教信仰等。雖然在歷史上,民族之間發生過戰爭,但這只是歷史,我堅信,民族之間心連心,志連志一切困難,都能擊敗!

2、“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正如這首歌中所描述地那樣,只有民族團結,我們的祖國媽媽才會更加的繁榮,更加的昌盛,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使我們的祖國媽媽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強,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3、“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這首宋祖英的愛我中華表達了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心聲:民族團結!

4、“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無不說明團結的神力,團結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結晶,是實現宏偉目標的源泉。

5、單靠一朵美麗的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個人只有融入團結的集體才能實現宏偉目標。

6、對!只要民族之間團結一心,祖國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只要民族團結一心,祖國昨天的悲慘現象才不會發生;只要民族團結一心,祖國才會走向國際社會,走向真正的輝煌!

8. 中國近代的民族覺醒的論文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1]中華民族形成很早,但民族意識較為淡薄,借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古代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而不是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

這也是一些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形成民族和民族主義的重要原因。然而,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尤其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后,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并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

[2]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則又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中華民族自我意識覺醒的主要標志,便是中華民族這一表示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統一的民族共同體之觀念的形成,它包括這一觀念的提出、確立和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認同。

關于“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學術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黃興濤教授有長篇論文《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的萌生與確立的歷史考察》發表(載香港《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2年第1期創刊號),對“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但這些成果很少將“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其演變過程結合起來進行考察,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或缺失。

實際上,“中華民族”這一表示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統一的民族共同體之觀念從提出到確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認同,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有鑒于此,本文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就“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作一研究,不當之處,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一)清末民初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階段,[3]也是“中華民族”觀念的提出和使用階段。而最早提出和使用這一觀念的便是最早引進和介紹西方民族主義的梁啟超。

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觀念,并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4] 1902年,梁啟超又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觀念。

他在是年發表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先用詩一樣的語言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基礎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我中華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語言文字,世界莫能及。

我中華有三十世紀前傳以來之古書,世界莫能及。”[5]接著,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時他第一次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齊,海國也。

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6]不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1904年)等文中他又多次提到“中華民族”,并就“中華民族”自始是單一民族還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則有無“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為何”等問題進行了考察。[7]繼梁啟超之后,清末使用“中華民族”這一觀念的還有立憲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楊度和著名的革命黨人章太炎。

楊度在1907年發表的《金鐵主義說》一文中不僅多次提到“中華民族”,并且還比較清楚地說明了“中華”作為民族名稱的由來和特征:“中國向來雖無民族二字之名詞,實有何等民族之稱號。今人必目中國最舊之民族曰漢民族,其實漢為劉家天子時代之朝號,而非其民族之名也。

中國自古有一文化較高、人數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即此義以求之,則一國家與一國家之別,別于地域,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遠近也。

一民族與一民族之別,別于文化,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8]同年,章太炎在《民報》第15號上發表《中華民國解》一文,其中也兩次提到“中華民族”,一次是轉引楊度的話,另一次是他自己的論述。

他說:“中國魏晉以來,異族和會者數矣。稽之譜諜,則代北金元之姓,視漢姓不及百一,今試于通都廣市之間四方所走集者,一一詢其氏族,舊姓多耶?抑吊詭殊恒之姓多耶?其間固有私自改變與朝廷賜姓者,徵之唐宋人姓氏書中其數猶最微末。

夫豈徒中華民族之空模,而以他人子弟充其闕者。”[9]就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對“中華民族”這一觀念的具體使用來看,一方面,無論是梁啟超、楊度,還是章太炎,他們都是在“漢族”的涵義上使用“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

梁啟超曾明確指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通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胄”。[10]另一方面,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在“中華民族”是“文化”稱謂還是“血統”稱謂的理解上又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梁啟超和楊度強調“中華民族”是一“文化”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