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彝族民歌的比喻句子

解夢佬 0

1. 貴州彝族民歌有什麼特點

彝族民歌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

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種,而概括起來,則大體上可分為敘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兒歌等幾大類。 敘事歌大都屬于風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關創世造物、民族歷史,又可用于祭龍、祭山等禮儀活動。

總的來說,這類民歌都有較強的宣敘性,故一般結構短小,音域不寬、旋律變化也不太大。 山歌類民歌大都具有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跳蕩的特點,且有的曲體結構相當復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紅河江內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屬四種結構長大的套曲式山歌。這類結構復雜、篇幅長大的山歌,在我國民歌中亦為罕見。

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獨唱、對唱、重唱和一唱眾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幾種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現愛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則專用于男女社交這一特定場合。

如紅河州的彝族有一種叫做“吃火草煙”的傳統習俗,就是一種專門的社交活動。在這種場合,成對的男女青年,可以盡情對答酬唱。

通常以對唱為主;對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齊唱或集體應和。用于這種場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輕聲吟唱,旋律委婉動聽。

歌詞多為即興創作、也有成套傳統唱詞,并大都樸素自然,形象生動。 民間歌舞活動,是彝族人民傳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腳”、“跳樂”,又因伴奏樂器不同而稱為“跳蘆笙”或“三步弦”、“雜弦”等。

這些歌舞大都屬于載歌載舞形式。有的彝族民間歌舞活動常按一定順序變化各種舞蹈,天長日久,即形成按一定傳統程式構成的組舞。

這些舞蹈歌曲也常可離開舞蹈單獨演唱。凡屬舞蹈歌,大都節奏鮮明、音調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兒歌極為豐富。在過去孩子沒有條件上學的年代,這些兒歌就成為孩子們傳授簡單的生活、生產知識的教科書。

內容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語言生動風趣,曲調活潑簡練。演唱時常成群結隊地進行,手牽著手,左搖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彝族民間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會唱幾首。

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又分男女聲調,男聲調雄渾高亢,女聲調柔和細膩。

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著名歌曲《馬兒快些跑》、《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就是根據彝族民間曲調提煉出來的。 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敘事歌《阿詩瑪》。

它通過阿詩瑪與阿黑同封建勢力的代表——熱布巴拉家的斗爭,歌頌了勞動、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體現了撒尼人民反對封建壓迫的堅強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尼人民稱“阿詩碼”是“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是撒尼族聰明、美麗、勤勞的姑娘,是千萬個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個。

《貴州彝族民歌介紹》 《安順府志》記載及清余達父《且蘭考》考證,彝族始祖“希慕遮”約在我國商末周初,即“自旄牛徼外(今四川西北雅 礱江上游地帶)入居邛之鹵,”(今四川西南部的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間)距今已三千多年。遠在戰國后期,或秦漢之際,彝族六祖之“默”、“布”部族,便從今云南省的會澤縣境,逐漸遷徙到貴州的西北(威寧、水城、赫章一帶)居住。

彝族人民勤勞勇敢、樸實聰明,自古能歌善舞。晉代常璩所著《華國志·巴志》記載: “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 勇銳,歌午以凌。”

致使殷人“前徒倒戈,”終于摧毀了商王朝的統治。漢朝開國君主劉邦打天下時,利用巴蜀郡夷人中的一支賨民部隊“為漢前鋒,陷陣喜舞”大大鼓午了軍隊的斗志。

劉邦贊揚說: “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于是命令樂入學習,以后譽稱為《巴渝舞》。

彝族遷入貴州后,民間歌舞發展到相當程度。 《西南彝志·論宏偉的九重宮殿》記載,類類俄格家(指播勒土府,屬彝族六祖的“布”部族,德布氏。

播勒,在今安順)修了九重堂的宮室做結婚的新房,其中第九重宮殿就是專門給他家的九批歌師和九十九批舞女住的。還把屋東的山頂,屋西的山腳,和當中的一片劃作歌午場。

德布氏家掌握權柄,立下了九族舞蹈制度,四處招收男、女舞蹈演員。 “親戚們來了, 以歌舞同樂, 舞帕辟啪響, 如松果炸裂, 舞步踏踏聲 如春雷震動。

女子跳著舞, 如鴿子點頭。 男子唱起歌, 似春雷震響。

不僅服務于統治階級的歌舞如此發展,群眾性歌舞也比較廣《西南彝志·論歌舞的起源》又記: 在月夜的樹影下, 聚攏的人們, 象霧罩投入場里。 歌舞的青年男女, 都集聚到這里來, 月亮下看象黑樹林。

青年們效法山里的大象, 靈巧的舞蹈著。 也應如鳥啄肉樣跳躍, 又手連手的跳呀。

唱一次歌, 跳三次舞。 冬季的夜晚雖長, 雄雞高叫天將亮。

歌舞的場所雖寬敞, 歌舞人轉三轉也覺得窄。 由此可見,民間歌舞的規模是很大的,而且有廣泛的群眾性,一定的社會地位。

兩千多年來,彝族人民始終保持這種好歌喜舞的傳統習俗,他們紅白喜事唱歌、談情說愛唱歌、生產勞動唱歌。

2. 彝族音樂賞析感悟中學作文

彝族的傳統音樂豐富多彩,可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兩大類別。此外,彝族的民間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五大類,其中以民歌的種類最為豐富。

民間歌曲

彝族的傳統音樂因地域的不同而存有較大的差異。例如其民歌通常就可依(大小)涼山與壩區為界分為兩大色彩區域(即用彝、漢兩種語言演唱)。其中壩區的彝族民歌又常被人們習慣地分為撒尼民歌、尼蘇民歌、阿細民歌、阿哲民歌、花腰民歌、撒梅民歌等。歌曲主要有情歌、勞動歌、催眠歌、風俗歌、兒童歌等,現著重介紹、賞析情歌、敘事歌、山歌、婚嫁歌四種。

1.情歌

情歌彝語稱“阿惹妞”(涼山)、“求歌”(貴州)、“曲子”或“阿哩”(云南),它是彝族民歌中最為豐富的歌種之一。此類歌種因地域之別而在音樂上存有較大差異。例如涼山一帶的情歌多為上下句結構,曲調優美、抒情;云南紅河一帶彝族(尼蘇人)的“曲子”則擁有著龐大的曲式結構。 音響1——《阿惹妞》 歌詞大意:阿惹啊,我想你呀,看見相思樹阿我就想起了你(四川甘洛)。 在彝族情歌中,有許多是專用于男女社交這一特定場合的。例如紅河州的彝族(尼蘇人)有一種叫做“吃火草煙”的傳統習俗,就是一種專門的社交活動。在這種場合,成對的男女青年,可以盡情對答酬唱。通常以對唱為主;對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齊唱或集體應和。用于這種場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輕聲吟唱,旋律委婉動聽。歌詞多為即興創作、也有成套傳統唱詞,并大都樸素自然,形象生動。 曲子是尼蘇人男女專門用于“吃火草煙”這一傳統社交場合的歌曲,在這種場合中,成對的男女青年可盡情地對答酬唱(通常以對唱為主),一般對唱告一段落后,再接著齊唱或集體的合唱。 音響2——《海菜腔》 曲子的演唱一般分為大、小嗓兩種形式,旋律委婉動聽。歌詞多為即興創作或成套唱詞兩類,大多樸素自然、比喻形象生動。 海菜腔是“四大腔”(即“四腔”、“五山腔”、“山藥腔”、“海菜腔”)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聲腔,因而被當代曲作者頻繁使用,例如琵琶獨奏《彝族舞曲》、小提琴獨奏曲《異龍湖隨想曲》、大合唱《金湖》等。

2.敘事歌

彝語叫“阿嫫尼熱”(涼山)、“梅噶”(楚雄)、“先基”(阿細人)。大多以天地萬物的形成、人類(民族)的繁衍以及部族戰、與遷徙、狩獵、農耕、婚喪、祭龍、祭山等禮儀活動為內容;其特點多是:內容冗長(有的敘事歌長達千余行)、音樂結構短小(一般多為上下句或一個樂句的頻繁反復),音域較窄、旋律變化較小,且曲調平穩流暢(多與各地的方言相結合)。 音響3——《阿依兜兜》

3.山歌

彝族的山歌是其民間歌曲中最為獨特的品種之一,由于彝族分布地域較廣,各地的山歌有著較大差別,形成了各個支系的不同風格。彝族山歌大都具有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跳蕩等的特點。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可分為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等,有時在同一首山歌中,幾種演唱形式可兼容并蓄。 音響4——《山歌》

4.婚嫁歌

20世紀50年代以前,彝族地區曾流行“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和“姑表婚”,也有部分地區存在“不落夫家”、“配婚”或“搶婚”等習俗。但就總體而言,彝族歷史以來均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彝族的婚俗因其支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按照古老的規矩,需要履行下列程序: (1)訂婚——男女青年互相認識并情投意合之后,男方父母就會請媒人帶上喜酒去女方家說親。 (2)迎親——男方家人要在門外擺一方桌(上放香案、花瓶、喜酒等),新娘到來時嗩吶吹奏《迎親調》以示歡迎。這時新郎新娘一齊向送親親友作揖致謝,敬獻喜酒。而后,新郎由伴郎領著先向岳丈、繼而向舅舅、姐夫、姑父等親友跪拜。他們則給新郎掛上紅彩。 (3)進親——通常在青棚里舉行。 (4)進門——送親的人馬在迎親儀式結束后就要離開了。 音響5——《迎親調》(大涼山)

3. 彝族民歌的藝術特色

彝族民間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會唱幾首。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又分男女聲調,男聲調雄渾高亢,女聲調柔和細膩。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著名歌曲《馬兒快些跑》、《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就是根據彝族民間曲調提煉出來的。

4. 黃四姐歌曲的比喻句

《黃四姐》是在恩施州廣泛流傳的土家族民歌經典,并沒有具體的詞、曲、作者。

一、來歷:

黃四姐這首民歌以喜花鼓的明快節奏和生動歡樂的情愛內容,表現了青年男女互相愛慕追求、饋贈定情信物的情節,被譽為中國民歌中鮮艷盛開的奇葩,經歷百年而不衰。

解放后曾多次被省州縣文藝工作者改編,1980年后曾被灌制成錄音帶在全國發行。隨著時代的變遷,《黃四姐》的歌詞不斷的演變更新,顯示出無窮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機。

二、來源:

民歌《黃四姐》至今已傳唱150多年,起源于建始縣三里鄉

《黃四姐》民歌為群眾喜聞樂見,自娛性很強,表演者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演唱時配以簡單的舞蹈,以風趣詼諧的表演腔調和表演動作表現土家人對婚戀的開明態度。

喜花鼓《黃四姐》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代代土家人千錘百煉地演唱,逐漸變成了“花鼓戲”,最終形成《黃四姐》、《鬧五更》等30多首喜花鼓民歌,其中以生動、歡快、雋永的《黃四姐》最為優秀,成為逢宴必唱的歌曲。

由于《黃四姐》易記、上口、幽默、風趣,鄉親們有時在田間地頭也即興唱起《黃四姐》。從第一代傳人黃齊興到現在的黃宗界、黃宗定、黃宗平等,《黃四姐》已有八代傳人。

三、傳承

《黃四姐》有三種傳承方式:一是家族傳承,二是鄉親傳承,三是文化人士挖掘傳承。以三里老村黃家大屋場為中心,由彥高公和黃四姐父女的數代直系后裔代代演唱相傳,黃家屋場附近3個村民小組的黃氏村民人人會唱《黃四姐》,演唱風格各不相同。

隨著喜花鼓《黃四姐》在建始各地廣泛傳唱,民間歌手也以不同形式進行改編。改編后的喜花鼓調有《鬧五更》、《黃四姐》、《探男歌》、《貨郎歌》、《螃蟹歌》、《單身漢歌》、《青蛙歌》、《結婚歌》、《十送》、《十繡》、《十愛》、《十寫》、《十想》、《猜字歌》等30多首,尤以《黃四姐》著名。

5. 形容歌聲優美的比喻句

1、歌聲給我力量.每當寫博文的時候,聽上一首歌,敲擊著鍵盤就別有一番鏗鏘的足音.似乎那音樂給了我莫名其妙的一股力量,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感. 2、歌是人類靈魂的翅膀.歌,可以釋放情懷,敞開心靈的窗戶,放松心情,緩解壓力.而聽歌,對于我來說,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每一次,她的歌聲和舞蹈總是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快樂和喜悅.細心體驗江映蓉的歌聲所帶給我心靈深處的一絲絲悸動,捕捉到了內心世界音樂的火花,才明白,傾聽著映蓉美妙的歌聲,伴著樂隊的旋律,你會發現那首歌曲里依然殘留著映蓉的聲音. 4、歌聲給我快樂.聽歌的時候,抱著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收獲的是快樂的心情.抱著一種失落喪氣的心情,收獲的也是快樂的心情.抱著一種痛苦悲傷的心情,收獲的還是快樂的心情.音樂給我快樂,美妙的歌聲是傳遞快樂的使者. 5、歌聲是多姿多態的,不同的歌有著不一樣的韻味,我們聽起來是有著不一樣的感覺的,酸甜苦辣咸都有. 6、就這樣,無數次一個人在校園的小徑中穿行,聽一支支歌曲從教室內,從一張張小嘴中傳入我年輕的耳鼓.我于是相信,這一首首曲子不正伴著我從孩童走向青年,又從青年走向理想的巔峰嗎? 7、這時的歌,就像品一口上佳的清茶,慢慢品著歌,書上的文字鮮活起來.這變化多然而又自失起來,姿的旋律,讓我的那顆壓抑的心平靜了,好像同這旋律融入在墨黑的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