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2到6歲兒童語法結構的發展趨勢
(一)句型從不完整句向完整句發展 兒童最初的句子結構是不完整的。
兒童的不完整句大多發生在2歲以前,主要是單詞句和雙詞句。大約2歲以后,兒童逐漸出現比較完整的句子。
完整旬的數量和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到6歲左右,兒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
完整句又可以分為簡單句和復合句、陳述句和非陳述句、無修飾句和修飾句。 1.從簡單句到復合句 簡單句是指句法結構完整的單句。
從2歲以后,簡單句逐漸增加。我國近年來的許多研究都表明,學前兒童主要使用簡單句。
發展的趨勢是,簡單句所占比例逐漸減少,復合句逐漸發展,但總的來說,學前兒童使用簡單句的比例較大。學前兒童使用簡單句的主要類型有:主謂結構句,如“寶寶睡覺”。
謂賓結構句,如“坐車車”,“找媽媽”。主謂賓結構句,如“寶寶坐車”。
主謂雙賓結構句,如“阿姨給寶寶糖”。 兒童復合句的主要特點首先是數量較少,比例不大。
學前初期,復合句的比例相當小,雖然復合句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到學前晚期,仍然在50%以下。其次是結構松散,缺乏連詞,只是簡單句意義上的結合,如“媽媽上班,我上幼兒園”。
第三,聯合復句出現較早,偏正復句出現較晚。復合句包括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
學前兒童比較容易掌握聯合復句。學前兒童的聯合復句中主要是并列復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偏正復句反映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學前兒童較難掌握。學前兒童常用的偏正復句主要有條件復句、因果復句、轉折復句(轉折復句主要出現在4歲以后)。
2.從陳述旬到非陳述句 兒童最初掌握的是陳述句。在整個學前期,簡單的陳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學前兒童常用的非陳述句有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
3.從無修飾句到修飾句 兒童最初說的句子是沒有修飾語的。如“寶寶畫畫”、“汽車走了”。
2—3歲兒童的語言有時出現一些修飾語的形式,如“大灰狼”、“小白兔”,但是實際上他們是把修飾詞和被修飾詞作為一個詞組來使用的,在他們的心目中“大灰狼”就是“狼”,不論那是大狼還是小狼。 朱曼殊等的研究發現,2歲半兒童已經開始出現一定數量的簡單修飾語,如“兩個娃娃搭積木”。
3歲兒童已開始出現復雜修飾語,如“我玩的積木”。2歲兒童運用修飾語的僅占20%。
3歲到3歲半是復雜修飾語句的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到4歲,有修飾的語句開始占優勢。
(二)語句結構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1.句子結構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 (1)表達內容的分化 學前兒童早期,語句表達情感的、意動的(語言和動作結合表示意愿)和指物的(叫出物體名稱)三個方面的功能緊密結合而不分化,表現為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語義。2歲和2歲半的兒童經常是邊做動作邊說話,用動作補充語言所沒有完全表達的意思,以后逐漸分化。
(2)詞性的分化 學前兒童早期的語詞不分詞性,表現為將名詞與動詞混用,例如“嘀嘀叭叭嗚”既可當名詞表示“汽車”,又可當動詞表示“開車”。以后才逐漸分化出名詞和動詞等詞性。
(3)結構層次的分化 學前兒童最初使用主謂不分的單詞句、雙詞句,以后才發展到出現結構層次分明的句子。這主要是由于其認知水平低下,因為學前兒童早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混沌不分化的,不能細致地分析事物的特征和細節,所以不能掌握相應的描述事物特征和細節的話語,從而犯語法錯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句子表達的內容、詞性和結構層次才逐漸分化。 2.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 最初的單雙詞句只是一個簡單的詞鏈,不是體現語法規則的結構。
學前兒童最初的句子不僅簡單,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排列不當。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句子日趨完整和嚴謹。
3.句子結構從壓縮、呆板到逐步擴展和靈活 學前兒童最初的語句結構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說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幾個詞組成的壓縮句。稍后能加上簡單修飾語,再后來加上復雜修飾語,最后達到簡單修飾語和復雜修飾語的靈活運用和語句中各種成分的多種組合。
學前兒童句法結構的發展在4歲—4歲半之間較為明顯,5歲學前兒童語句結構逐漸完善,6歲時水平顯著提高。 (三)句子的含詞量不斷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說話所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趨勢。
也就是說,句子的含詞量逐漸增加。研究表明,3—4歲學前兒童以含4—6個詞的句子占多數,4—5歲學前兒童以含7—10個詞的句子占多數,5一6歲的學前兒童多數句子含有7—10個詞,同時也出現了不少11一16個詞的句子,但3個詞以下和16個詞以上的句子在學前兒童期較少出現。
2. 什麼是語言與言語
在心理學角度,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場叫做言語。
所以語言和言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是社會現象,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而言語是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語言是以語音或文字為物質外殼,以詞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人們進行思維和交際的工具。
而言語要借助語言才能實現,離開語言人們之間進行交際只能通過表情、動作等進行,但這種交流內容是有限的,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學前兒童的言語發展主要體現在:一、詞匯的發展:體現在意識詞匯量的增加(通常3-4歲增加最大,約為70%)、詞匯內容的豐富、詞類的擴展(1歲到1歲半多為名詞和少量動詞,三歲以后各類詞匯,但名詞最多,其次為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名詞中具體名詞占80%以上,動詞中外顯動作行為詞匯85%等)三個方面。
二、語法結構的發展:從簡單句發展到復合句;從陳述句發展到疑問句、否定句、祈使句、感嘆句等;從無修飾句發展到修飾句;從詞數少的短句發展到詞數多的長句。三、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從對話語向獨白語發展;從情境語向連貫語發展。
等等,詳情見發展心理學論著。
3. 兒童的言語發展有那幾個階段
言語的發展以聽覺、發音器官和大腦三者功能的成熟為基礎,是在活動過程中、在與成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成人的影響、通過不斷模仿和練習逐漸發展起來的。
兒童不是被動地模仿成人言語,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兒童言語的發生是理解先于表達,言語的發展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小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大體可分為語言前階段和語言表達階段。
(1)語言前階段:出生~1歲,包括發音和學語。新生兒一生下來就會因為饑餓、渴、疼痛等而引起哭叫,不同原因的哭聲在響度、時間、音調上逐漸有所差別,媽媽常可根據哭聲及其它線索區分出其中的不同。
兩個月左右,發出“啊”、“咿”,或類似于a、o、u、e等元音,隨后出現輔音 p、m、b,在6~8個月最明顯。約5個月開始進入牙牙學語階段,發出ma—ma、ba—ba類似于“媽”、“爸”的單音節語音,或者兩個重復的音節“媽媽”、“爸爸”,但這是無意識的,并非已經會叫“爸爸”、“媽媽”了。
第9個月起牙牙學語達到高峰,能連續發出不同的音節。嬰兒8、9個月時開始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并對成人的一些要求做出反應。
尤其與日常的實物、人物相聯系時,如,媽媽說“燈燈”并將手指著電燈,以后寶寶也很快就學會了聽到“燈燈”就兩眼看著電燈、手指著電燈;成人說“把手給我”、“再見”時,嬰兒就會伸出手或作再見的手勢。1歲左右能聽懂10-20個詞。
(2)語言表達階段:兒童1歲左右開始有意識地叫媽媽、爸爸,并逐漸說出一些能被理解的詞,這意味著進入了言語發展期。嬰兒剛學會說話時,常用一個單詞來表達比該詞意更為豐富的意思,如:“飯飯”可能是指“這是飯”也可能是指“我要吃飯”等。
2歲兒童的言語大部分是簡單句,或常用兩、三個詞組合一起的話句,結構簡略、斷續,如“媽媽鞋”等。3歲時已基本都是完整句,逐漸學會用代詞、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語,但常發音不準,說話70%-80%可被聽懂。
4-5歲時說話可被完全聽懂,常在玩兒的時候自言自語。6歲時說話流利。
小兒說話有早晚,或屬于正常范圍或屬于異常情況,與先天的腦和言語器官的發展進程有關,也與家庭語言環境密不可分。而且性別也與言語的獲得有關,女孩傾向比男孩早開口。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言語發展有問題,或想了解是否在正常范圍,應到專業機構檢查、治療。
4. 幼兒言語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1. 在語音方面,聲母和韻母的發音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高。幼兒期是兒童學習語音的最佳時期。
2. 詞匯的數量不斷增加;詞匯的內容不斷豐富;詞匯類別不斷擴大;
積極詞匯(主動詞匯)不斷增加。
3. 從語言實踐中逐步掌握語法結構;語言表達能力有進一步發展。
4. 從外部語言(有聲語言)逐步向內部語言(無聲語言)過渡,并有可能初步掌握書面語言。
表現:
1.詞匯的數量不斷增加;詞匯的內容不斷豐富;詞類的范圍不斷擴大;積極詞匯(主動詞匯)不斷增加。
2.從言語實踐中逐步掌握語法結構;言語表達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3.從外部言語(有聲言語)逐步向內部言語(無聲言語)過渡;并有可能初步掌握書面言語。
詞匯的發展(一)詞匯數量的增加 詞匯的數量增加很快。
(二)詞匯內容的豐富和加深 不僅詞匯數量增多,而且詞匯內容豐富和加深。逐步掌握一些抽象性、概括性較大的詞。
(三)詞類范圍的擴大 所掌握的詞類范圍在不斷擴大。除名詞、動詞、形容詞外,逐步掌握和應用關系詞。
(四)積極詞匯的增 長
(五) “造詞”現象 在3-5歲兒童詞匯的發展中,可以看到一種自造新詞的現象,這跟詞匯的貧乏和誤用分不開的。
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也表現在語法的掌握和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上。
入學前,兒童掌握語法結構需經過如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3—1.10)開始掌握單詞句,以后掌握由兩個單詞組成的句子。
第二階段(1.10—3.0)掌握合于語法范疇的一些基本類型的簡單句和復合句 。
第三階段(3.0—7.0)實際掌握和運用各種語法范疇,能在言語中反映事物的邏輯關系。
1.內部言語是一種無聲的言語(默語);
2. 內部言語是一種簡略的、壓縮的言語;
3. 內部言語是在對話言語、即外部言語或有聲言語的基礎上產生的。
內部言語是從學前期開始產生的,它是在兒童外部言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基礎上逐步派生出來的。它的原始形態或過渡形態是一種介于有聲言語和內部言語之間的言語形式,即出聲的自言自語。
怎樣正確理解自我中心言語現象
(皮亞杰)
第一,自我中心言語是一種非社會性的言語,是兒童特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唯我思維)的表現。
第二,自我中心言語和社會化言語是互相對立的,只有兒童到了7―8歲時,自我中心言語才逐漸消失,而讓位于社會化的言語
維果斯基
所謂自我中心言語,實質上,是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態。是由言語的交際機能向言語的自我調節機能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態。這是人的言語發展中的一個新的質變,是真正人的意識的開始。
兒童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如拼圖作業或修理玩具),有兩種自言自語的形式:
1. 游戲言語 這是一種行動的伴奏,即一面動作,一面嘀咕。
2. 問題言語 這是困難在言語中的表現。它由一些壓縮的詞句組成,表示驚異、困惑等等。
5. 兒童句型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
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無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發展 幼兒期兒童無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兒童表現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確 幼兒想象的產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僅以想象的過程為滿足。
小班兒童無論在游戲、繪畫還是做泥工等活動前,不知道自己將要創造出什麼形象,他們只是在行動中任意擺弄物體,或畫出線條圖形,而且隨時自發地改變物體的狀態或改畫其他圖形。當物體有了實際的變化或看到自己畫出的圖形時,才引起幼兒頭腦中出現新形象。
例如,在活動之前問小班兒童:“你想玩什麼?”“你想畫什麼?”他總是望著你直搖頭,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個聽診器,他就講“我要做醫生”。如果看到周圍小朋友在畫氣球,他就講“我畫氣球”。
當你交給他一團泥,問他想做什麼,他只知道接過泥高興地玩起來,而不知道怎麼回答,直到搓成個長條或扁圓體時,才會大聲地叫喊起來:“面條!”“餅子!”要他們想好玩什麼再取玩具,想好畫什麼再動手作畫是極困難的。 小班兒童事先無一定的想象目的,他們以想象過程為滿足。
對有興趣的內容愿反復進行想象。例如,畫圖畫時,在一張畫紙上,可以重復地畫著一個個物體的圖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給畫上了才滿足。
在聽故事時,有趣形象的情節在腦中引起生動的想象,感到極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師已經將故事講完,還要求再講,哪怕是重復地講同一內容也樂意聽。 (二)想象的主題不穩定 在正確的教育下,幼兒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們往往不能為達到預定的目的而堅持行動,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主題。
例如,幼兒正在用積木建造“大橋”,忽然看到別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動物來,他便想象起動物園,而想玩“動物園”的游戲,于是立即推倒“大橋”的建筑,搭起“動物園”來。 幼兒也受本身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想象的主題。
例如,幼兒愿意當“醫生”,所以玩“醫院”游戲時,忽而又想當“老師”,于是改變主題,而改玩“幼兒園”游戲。角色不穩定,影響主題不穩定。
繪畫也如此,畫娃娃的孩子,當看到鄰座的小朋友畫了個“小兔”很好玩,他也會改變主題,翻過紙來改畫小兔。 或者原先畫著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變主題畫小兔了。
(三)想象過程常常受情緒和興趣的影響 幼兒的情緒常常能夠引起某種想象過程,或者改變想象的方向。例如,一個小朋友畫了一朵小紅花,很高興,要求教師來看,適逢教師在指導別的小朋友作畫,沒有及時去看,頓時,這個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緒受到了影響,很不高興,過了一會兒,等教師走到他跟前時,只見畫紙上的小紅花已被粗黑線條涂沒了。
當教師詢問他時,他冷冷地說:“已經送掉了。”又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是以小雞都被老鷹抓走而告終的,可是幼兒同情被抓去的小雞,于是就產生了這樣的想象:大公雞和老母雞趕來,把老鷹啄死,最后小雞被救回來了。
在幼兒園教育的影響下,隨著幼兒言語的發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別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漸發展起來。 他們能夠按著成人的要求、方向進行想象活動,想象有了預定的主題。
如在游戲時可以先商定玩什麼,然后再根據主題確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戲的規則,對周圍的玩具和游戲材料,也能根據游戲的需要靈活地選擇使用。畫畫時,也能夠預先想好要畫的內容。
想象的主題也趨于穩定,例如編故事時,可以不離題地一直編下去直到全部編完。 他們已不滿足于想象的過程,而是使想象服從于一定的目的。
達到了目的,想象活動才結束。自然,與年長兒童相比,幼兒想象的有意性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在幼兒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現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復制性和模仿性。 想象的內容基本上重現一些生活中的經驗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節。
例如,幼兒在“幼兒園游戲”中扮演的教師,常常是重現他班上的教師的模樣。在“家庭游戲”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現自己父母的舉止。
在自編故事時,往往把自己的行為作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加以描述,或者僅是模仿以往聽過的故事情節而已。 小班兒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戲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靈活性。
例如,喂娃娃吃飯,必須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來水龍頭下,否則就認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盡管兒童仍以再造想象為主,但較之小班兒童想象的靈活性有所增加,他們可以不受具體實物的限制。
例如,喂娃娃吃飯,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沒有小匙子時,他們會用冰棒棍、筆、長形積木,甚至徒手做喂飯的動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龍頭下,只要在洗手動作的前后假裝開關龍頭即可。
隨著幼兒言語的發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兒的再造想象中,出現了一些創造性的因素。 例如,教師要求兒童學畫一個人,教師的范畫是一個徒手的人,可是兒童憑借想象畫了個手舉紅旗的人。
又如,畫小雞時,還在周圍畫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雞吃食。在復述故事時,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節。
在幼兒期,創造想象開始出現。例如,幼兒玩“食堂游戲”,他們不僅重現日常的燒飯、開飯等。
6. 幼兒期的言語發展
言語發展影響兒童發展所有方面,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極為重要作用。
(一)語言是兒童人際交流的工具兒童通過言語與他人交流信息,表達自己的意愿,滿足個人的需求,并可以控制他人的行為。(二)言語是有助于兒童適應環境的重要工具當兒童處于不同的環境時,通常用言語來探究和理解環境。
通過言語調節和言語溝通,幫助幼兒適應新的環境。(三)在兒童超越具體環境,進入新的境界過程中,言語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言語可以促使兒童通過自我提示、自我啟發,激起想象,進入超越現實的創造境界。
(四)言語發展是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助推器言語能力是幼兒期智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心理工具。幼兒期是兒童言語不斷豐富的時期,是詞匯量增長最迅速的時期,是從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的過渡階段,又是掌握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
幼兒期是詞匯增長和豐富的快速期,是促進其詞匯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詞匯發展主要表現為詞匯數量增加、詞類范圍擴大和詞義的深化。
(一)詞匯數量的增加幼兒期是個體一生中詞匯量增加最快的時期。國內外關于詞匯量發展研究表明:3歲兒童的詞匯量為一千個左右;6歲兒童的詞匯量為三千個左右,7歲兒童的詞匯可多達四千個左右。
其中3—4歲兒童的詞匯量發展最快,幼兒期平均每天增加數個詞。(二)詞類范圍的擴大兒童對不同詞類的掌握有一個先后順序,一般先掌握實詞,再掌握虛詞。
實詞是指意義明確而又具體的詞,虛詞是指不具有具體而明確的意義,又不能單獨使用的詞。幼兒最先掌握的詞是實詞中的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
總之,幼兒期的兒童已經可以掌握各種最基本的詞類。(三)詞義的深化兒童對詞義的掌握經歷了一個由泛化到分化,并在分化的基礎上,向概括化、精確化不斷提高的過程。
1.幼兒期掌握詞匯的特點(1)、詞義籠統含糊。這表現為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
前者是指擴張詞匯的使用范圍,后者是指收窄詞匯的使用范圍。(2)、詞義所指非常具體。
詞義的具體性是指幼兒掌握的詞匯多是實詞。他們使用最頻繁和掌握最多的詞匯是與他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具體事物的名稱和具體動作的詞匯。
(3)、幼兒末期掌握詞匯的概括性逐漸增加。幼兒的知識經驗日益豐富,概括能力不斷提高,他們掌握詞匯的含義,逐漸由具體向抽象轉化,由形象性向概括性發展。
2.消極詞匯和積極詞匯的消長兒童的詞匯可以分為積極詞匯和消極詞匯兩類:積極詞匯:既能理解又能正確使用的詞匯,又稱為主動詞匯。消極詞匯:兒童能夠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匯,或者是能說出,但理解不正確的詞匯。
在言語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積累詞匯,又不斷地將消極詞匯轉化為積極詞匯,所以幼兒期的積極詞匯明顯增加。3.兒童真正理解和正確使用詞匯的指標(1)、理解詞的指標。
對詞匯的理解具有間接概括性;把詞當做物體的概括性符號來使用,而不是與物體直接對應。(2)、使用詞的指標。
自發地使用詞,而不僅僅是模仿;所用的詞是人們通常使用的而不是自造詞;時常運用某個詞,而不是偶然冒出一次;所使用的詞具有某種程度的概括意義,而不是停留于對應某物。 句子的發展主要是句法的發展,重點在于句法規則的習得。
其內容包括句子的理解和句法結構的掌握。(一)理解句子的策略在兒童言語發展過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產生。
兒童在能說出某種結構的句子之前,往往已能理解這種句子的意義。幼兒對尚未掌握的新句子往往從經驗中概括出一些策略去加以理解。
幼兒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有語義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詞序策略和非言語策略。1.語義策略兒童只根據句子中的幾個實詞的含義和事件可能性來理解句子,而不去理會句子 的結構。
2.詞序策略兒童完全根據句子中詞的順序來理解句子。他們把句中的“名詞一動詞一名詞” 詞序理解為“動作者一動作一動作對象”,一般常常把第一個名詞作為動作實施者。
4 歲左右的兒童的詞序策略最突出。3.非言語策略非言語策略是指不管句子的實際結構內容,按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句子意義的預期來進行理解。
上述表明,兒童是通過學習不同的策略來理解句子的。兒童理解句子是通過主動從周圍語言材料中探索有關的“規則”的過程,是不斷地提出可能性,并在言語交往的實際中不斷檢驗和修正假設的發展過程。
(二)掌握句法結構的發展1.從不完整句發展到完整句不完整句指句子的結構不完整。如單詞句、雙詞句、電報句等。
完整句可分為簡 單句和復合句及其他多種句型。2.從簡單句到復合句簡單句指句法結構完整的單句。
幼兒主要使用單句。隨著年齡的增長,復合句漸次增多。
復合句是由兩個或多個意義關聯的單句組合而成的句子。復合句的發展需要兩個主要條件:一是掌握足夠的詞匯,特別是掌握有關的連接詞。
二是邏輯思維開始發展。一般來說,口語語法的獲得是在幼兒階段,幼兒中期就能掌握最基本的句法結構。
3.從陳述句到多種形式的句子兒童最初使用陳述句,之后疑問句、否定句、祈使句等逐漸發展起來,對被動句、反語句、雙重否定句等難以正確理解。4.從無修飾語發展到有修飾語兒。
7. 幼兒期兒童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主要表現是怎樣的
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是幼 兒言語發展的集中表現。
其發展主要有兩個發展趨勢:1)從對話語向獨白語發展,嬰兒期兒童的言語交 際形式主要是對話語,即與成人之間的問話與回答;幼兒期兒童的表述逐漸從對話語向獨自敘述自己的體 驗、經驗和意愿發展;一般到幼兒期末,兒童就能較為清楚地向他人講述自己所欲表白的事情了; 2)從 情境語向連貫語發展,幼兒的講述多以情境活動的表象為背景,缺乏連續性,無邏輯性,結合情境才能理 解。隨著思維邏輯性的萌芽,開始出現連貫語表述。
幼兒期是兒童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獨白語與連貫 語的發展是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