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誡子書的賞析 佳句 美詞

誡子書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本文選自《諸葛亮集》。(題目是后人加的)1.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

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于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后悔)哪來得及!2.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3.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

(靜以修身)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儉以養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

(非淡泊無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

(夫學須靜也)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

(非學無以廣才)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非志無以成學)貪圖享樂、怠惰散慢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

(淫慢則不能勵精)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冶性)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于社會,(多不接世)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

(將復何及)(1)夫(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王洪喜書法作品《誡子書》(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4)澹(dàn)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

甘于寂靜無為的生活環境。(5)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6)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7)致遠:實現遠大目標。(8)廣才:增長才干。

(9)淫(yín)慢:過度的享樂。慢:怠惰。

(10)勵精:振奮精神。勵:奮勉,振奮。

(11)險躁:暴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3)馳:消失、逝去。(14)日:時間。

(15)遂:于是,就。(16)枯落: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17)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接世,接觸社會,有“用世”的意思。(18)窮廬:破房子。

(19)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2. 誡子書最著名的句子是什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⒅,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白話譯文

蘇國龍作品誡子書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3. 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什麼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白話譯文:要知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白話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努力而實現遠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

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志隨著時間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敗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有益于社會而為社會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反悔也來不及了。

此文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誡子書》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于荊州,隱居隴畝,時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劉備稱帝后,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諸葛亮集》。

4. 選誡子書的一句名言談感想

誡子書是諸葛亮晚年時對兒子諸葛瞻寫下的“家書”,教育兒子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珍惜光陰,務求“接世”。

一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誡子書》,在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傳。這是諸葛亮晚年時對兒子諸葛瞻寫下的“家書”,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珍惜光陰,務求“接世”等豐富內容,成了諸葛后裔上千年來做人、為官的生活準則。

《誡子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思,所有這些,對我們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