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周國平 人生寓言好詞好句 要快啊

周國平經典語錄 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肖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里還有人生?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

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麼,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在神話時代,神替人解釋一切,安排一切。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

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或者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西來者人一再強調,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

在博學的人,他所擁有的也只是對于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盡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愛智慧卻并不因此就屬于徒勞。智慧的果實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實踐上——“我需要我一無所需”。

然而,達到了這個境界,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業已消融為了一種和諧的寧靜了。 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確實萬劫不復。

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淪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

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

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一創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明家的身份公布道聽途說。

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

許多東西,今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們原來是多麼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并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它們。

在一個精神遭到空前貶值的時代,倘若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精神貴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質的清貧,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貴和誠實。 名人時寫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亞里士多德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

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佛的智慧把愛當作痛苦得根源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應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對于一顆高傲的心來說,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別人,因為這種情緒向他暴露了一個他最不愿承認的事實:他自卑了。 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位不讓說而不說,那是順從或者憤懣;因為不敢說而不說,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為不便說而不說,那是禮貌或者虛偽;因為不該說而不說,那是審慎或者世故;因為不必說而不說,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為不屑說而不說,那是驕傲或者超脫。

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未可知。

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別離最使人感。

2. 周國平 人生寓言好詞好句 要快啊

周國平經典語錄 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肖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里還有人生?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

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麼,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在神話時代,神替人解釋一切,安排一切。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

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或者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西來者人一再強調,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

在博學的人,他所擁有的也只是對于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盡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愛智慧卻并不因此就屬于徒勞。智慧的果實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實踐上——“我需要我一無所需”。

然而,達到了這個境界,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業已消融為了一種和諧的寧靜了。 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確實萬劫不復。

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淪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

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

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一創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明家的身份公布道聽途說。

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

許多東西,今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們原來是多麼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并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它們。

在一個精神遭到空前貶值的時代,倘若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精神貴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質的清貧,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貴和誠實。 名人時寫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亞里士多德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

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佛的智慧把愛當作痛苦得根源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應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對于一顆高傲的心來說,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別人,因為這種情緒向他暴露了一個他最不愿承認的事實:他自卑了。 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位不讓說而不說,那是順從或者憤懣;因為不敢說而不說,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為不便說而不說,那是禮貌或者虛偽;因為不該說而不說,那是審慎或者世故;因為不必說而不說,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為不屑說而不說,那是驕傲或者超脫。

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未可知。

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別離最使人感。

3. 周國平 人生寓言中的好詞

在最內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

我們在黑暗里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圣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圣地究竟事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圣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圣地。

——《朝圣的心路》 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路都是每一個朝圣者自己走出來地,不必相同。

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圣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憾,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朝圣的心路》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是別的什麼神,而在于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 理智上求真,意志上求善,感情上愛美,真善美,人類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價值,應該成為高貴心靈的追求。

——《真善美》 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在精神領域,不管幸運還是不幸,每個人獨自擔當拯救自己靈魂的責任,這將是許多代人的命運,熱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舞人們自救,而不是充當救世主。

——《精神的自救》 [愛與孤獨]選摘1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

凡是領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做愛的奴隸。2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后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里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

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3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入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于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4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

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現和撫慰。

在愛與孤獨之間并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系,現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于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于瑣屑和平庸。

5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該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6 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

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孤獨之不可消除,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于無愛。

4. 周國平 人生寓言中的好詞

在最內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我們在黑暗里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圣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圣地究竟事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圣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圣地。 ——《朝圣的心路》

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路都是每一個朝圣者自己走出來地,不必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圣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憾,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朝圣的心路》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是別的什麼神,而在于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

理智上求真,意志上求善,感情上愛美,真善美,人類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價值,應該成為高貴心靈的追求。 ——《真善美》

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在精神領域,不管幸運還是不幸,每個人獨自擔當拯救自己靈魂的責任,這將是許多代人的命運,熱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舞人們自救,而不是充當救世主。——《精神的自救》

[愛與孤獨]選摘

1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凡是領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做愛的奴隸。

2

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后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里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3

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入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于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4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現和撫慰。在愛與孤獨之間并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系,現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于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于瑣屑和平庸。

5

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該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6

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

孤獨之不可消除,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于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