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匆匆一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

文章簡介:

《匆匆》是現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匆匆》寫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運動落潮期。當時的“五四” 知識青年忙于救國,忙于追求進步;他們備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壓迫, 卻沒有停止追求進步的腳步;他們苦惱、彷徨, 卻在冷靜的沉思后, 繼續追趕人生的路。

“五四”運動落潮期的現實情況讓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淪。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探尋與追求。

作者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內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發內心情感,借助想象釋懷美好。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 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綠》、《荷塘月色》。

2. 【匆匆的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匆匆》結構也十分單純,十一個問句是情緒消漲的線索.問而不作答,飄忽而過,既顯作品流暢感,也顯出詩緒的跳躍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開.一般詩句為顯示情緒的跳躍性,往往別于一般的語言句法結構,不顧語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詩卻不然,它基本運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緒的跳躍一般沒有自由詩那樣大的跨度.但它也別于散文,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形成間隙,憑作者思緒連接.《匆匆》的問句問而不答,而答意隱含之中,這既可啟迪讀者想象,引起深思,顯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緒的飛快流動,顯出詩情跳蕩的節奏美來. 全文表現了作者對于時間流逝的無奈、焦急、惋惜.。

3. 課文匆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唯有時光不再,去了,就一去無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句,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戀。

第二段,寫作者自己的八千多個日子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點,作者以他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具體寫出了日子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

最后作者寫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干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思索的結果是明確的,他不甘心虛度此生:“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結尾一句,照應了開頭,突出了作者關于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的多處地方,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例如,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從飯碗里過去”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時間能“跨”能“飛”,這是用了擬人手法。說過去的日子“如輕煙”“如薄霧”,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還巧妙地運用大量的疊詞,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簡樸、輕靈,讀起來令人感到格外的輕巧,婉轉,越讀越愛讀。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4. 朱自清的《匆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吾輩更應惜秒陰——《匆匆》試析 劉心爽 魯迅先生在評價“五四”以來文學創作的成績時,曾有過這樣獨到而精辟的見解:(“五四”以來)“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

朱自清先生就是“五四”以來燦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他的別開生面、誠摯感人的散文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具有歷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

《匆匆》就是其中之一。《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體物象是極難把握,極難表現的虛無縹渺的時光。

然而作者的生花妙筆卻能賦予這一“無形物”以具體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暢地抒發了作者滿腔情懷。 文章運用了詩的托物起興的開頭方法。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一氣呵成的三個排比句,詩意濃郁。

以有規律可把握,有蹤跡可尋覓,去而復返,失而復得的燕子、楊柳、桃花來借物起興,反襯匆匆飄逝,無跡無痕的“時光”。緊接著是一連串四個設問,問而不答,但讀者稍假思索,卻自可得出答案。

這種表現方法新穎別致,同時也耐人尋味。從語言風格上看也是飄忽即過,如白馬過隙,如匆匆一瞥。

這一段說得明白曉暢,去又略帶幾分朦朧含蓄,開始表現出一種統攝全文的輕靈的意境來。 第二段,緊扣“匆匆”落筆,“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是捫心自問,也自然地開始將“我”融入文中,以“我”的生活為敘寫內容了。

“八千多日子”是轉了半個圈子的記實。作者生于一八九八年,至寫作該文的一九二二年,共度過了二十四個春秋,每年365天,共8760天,也正是作者概說的“八千多日子”。

“象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生動的比喻,是為了進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氣氛。而結尾的“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因歲月流逝,壯志未酬而空虛惆悵的內心世界的敞露。

這是感情的表白,卻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意于事,寫自己念及光陰虛度時誠惶誠恐的表現。“頭涔涔”是極言作者因猛省自己蹉跎歲月,深感愧赧,而額頭上汗流如注:“淚潸潸”卻是表現作者因光陰虛度,無所成就而淚水縱橫。

言為心聲,形為意表。外貌若此,心情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了。

這一段言約而事豐,可謂著墨不多兒盡得風流。 時光的流逝是每一個人都親身經歷的,但可以說大都司空見慣,熟視無睹。

怎樣才能使人們對此有具體形象的感受呢?于是第三段作者圍繞“我”的一天日常生活,從人們都必須親身經歷的瑣事入手,濃墨重彩地描繪時光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這樣說過:(寫文章應)“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于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

這一段描寫就是他這種創作理論的實踐,堪稱為精雕細琢,針腳綿密的“加倍”描寫。請看“日子從水盆里過去”,“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些具體且略帶夸張的描寫已夠新穎,“加倍”了,但接下去的描寫則更為別致,夸張的意味也更濃了。

“伸手遮挽時,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這樣的描寫的確讓人從熟悉的生活中“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

而最末的 “我的掩著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更是出神入化之筆了。嘆息不過在短暫的幾秒鐘內,而此間內,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時光卻連照面也不打,就僅以輕盈的身影一晃而過。

這里夸張的描寫加倍用力。而時間轉瞬即逝的特點也藉此而神韻全出。

朱自清筆下的“時光”正如置放在顯微鏡下的觀察物,經過幾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擴大,至細至微處也清晰可辨,歷歷在目,這一段是全文最著力的部分,作者為了更加顯豁地表現時光的迅忽,描寫是步步緊逼,越來越匆匆。一開始,借以表現時光流逝的事物所綿延的時間還比較長,如“早上起來”、“洗手”、“吃飯”、“默默時”,與此相對應的時間的流逝也還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挪移”,“過去”。

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現象經歷的時間更短促,時光的飛逝也更迅捷,由“挪移”、“過去”進為“跨過”、“飛去”、“溜走”,直至最后的“帶著影子閃過”。這種步步逼緊,越發匆匆的描寫,不僅形象地表明了時光須臾即逝的特點,而且使讀者的感受由淺入深,體驗由淡漸濃,不由自主地進入作品所創造的意境中去,強烈的“驚異之感”油然而生。

散文是一種需要濃郁感情的文體。散文中敘事寫景的目的全在于抒情。

以上幾段,作者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細致刻劃了時間逝去的蹤跡,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微妙的情緒。此即是“五四”時期一部分帶有進步傾向的知識青年不滿現狀有所覺醒卻尚未找到正確出路,既顯得苦悶彷徨,又不甘沉淪寂寞,希翼有所作為的一種典型的思想感情。

但這種感情的顯現是蘊含在事實的敘寫中的,即所謂“即事以明理,寫實以寓意”。因此,從行文看,寫實,寫時光“匆匆”還是主要內容。

但隨著文章的進一步展開,作者濃郁的感情逐漸由在山間林中緩緩流淌的涓涓細流而匯聚成不可遏制的洪濤,噴涌而出了。引文也一變由寫實為主,在字里行間讓感情緩緩顯露而為直抒胸臆——讓感情的洪濤飛瀑流泉般直瀉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