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曾祺散文《故鄉的元宵》賞析
賞析: 《故鄉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為我們營造出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從中可以體會到汪曾祺散文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歡樂的氣息,展現了鄉間的自然與純美。 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對鄉土文化的懷戀,以及對故鄉的愛,同時也感受到他對年之過去的惋惜,快樂的日子雖有,可總是很短暫的,我們要享受那幸福時光,但也要學會珍惜,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本篇文章詳略得當,教學時別有一番情趣,耐人尋味。 拓展資料: 原文: 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
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
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有幾年,有送麒麟的。
上午,三個鄉下的漢子,一個舉著麒麟,——一張長板凳,外面糊紙扎的麒麟,一個敲小鑼,一個打镲,咚咚當當敲一氣,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開頭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對這“格炸炸”印象很深。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狀聲詞?狀的什麼聲呢?送麒麟的沒有表演,沒有動作,曲調也很簡單。送麒麟的來了,一點也不叫人興奮,只聽得一連串的“格炸炸”。
“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給他們一點錢。 街上擲骰子“趕老羊”的賭錢的攤子上沒有人。
六顆骰子靜靜地在大碗底臥著。擺賭攤的坐在小板凳上抱著膝蓋發呆。
年快過完了,準備過年輸的錢也輸得差不多了,明天還有事,大家都沒有賭興。 草巷口有個吹糖人的。
孫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青蛇、白蛇、老漁翁。老漁翁的蓑衣是從藥店里買來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壇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響,天嗡子蠻牛似的叫。 到泰山廟看老媽媽燒香。
一個老媽媽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過去了。
不過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燈,才算。元宵元宵嘛。
我們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
“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燈都點起來了。
大媽(大伯母)屋里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里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
我的繼母屋里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
“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
后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里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并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發絲,燭火烘熱了發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
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
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游記》唐僧取經。 孩子有自己的燈。
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轱轆,可以拉著走。
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扎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轱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
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后點蠟燭。
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里的火神廟。
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幾支,起火升到天上,嗤——滅了。 天上有一盞紅燈籠。
竹篾為骨,外糊紅紙,一個長方的筒,里面點了蠟燭,放到天上,燈籠是很好放的,連腦線都不用,在一個角上系上線,就能飛上去。燈籠在天上微微飄動,不知道為什麼,看了使人有一點薄薄的凄涼。
年過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鋪就“大開門”了。我們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鋪都不開門。
初六打開兩扇排門,賣一點市民必需的東西,叫做“小開門”。十六把全部排門卸掉,放一掛鞭,幾個炮仗,叫做“大開門”,開始正常營業。
年,就這樣過去了。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
2. 汪曾祺散文《故鄉的元宵》賞析
賞析:
《故鄉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為我們營造出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從中可以體會到汪曾祺散文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歡樂的氣息,展現了鄉間的自然與純美。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對鄉土文化的懷戀,以及對故鄉的愛,同時也感受到他對年之過去的惋惜,快樂的日子雖有,可總是很短暫的,我們要享受那幸福時光,但也要學會珍惜,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本篇文章詳略得當,教學時別有一番情趣,耐人尋味。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3. 故鄉的元宵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為我們營造出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從中可以體會到汪曾祺散文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歡樂的氣息,展現了鄉間的自然與純美。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鄉土文化的懷戀,以及對故鄉的愛,同時也感受到他對年之過去的惋惜,快樂的日子雖有,可總是很短暫的,我們要享受那幸福時光,但也要學會珍惜,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故鄉的元宵》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板塊的一篇課文,本板塊凸顯“民俗”這一主題。由兩篇課文組成:沈從文的《臘八粥》和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當今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有些淡漠,熱衷于過洋節。要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不要冷落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我們借助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引領學生走進“民俗”,感受“民俗”。
4.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
家鄉的元宵節“元宵好,元宵妙。
元宵好吃呱呱叫,賞花燈,猜燈謎,歡天喜地鬧元宵”。一說到這童謠,我就想家鄉的元宵節到了元宵節人們聚在一起吃“湯圓”的美好場景。
家鄉的元宵節歷來都是十分紅火、有趣的,現在就跟我來體驗家鄉過元宵節的熱鬧氣氛吧!相信你一定會沉浸其中的。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正月十五”。
各地元宵節的過法大都雷同,但家鄉在這一天的熱鬧氣氛,卻是無與倫比的!早上天還未亮,人們就已經在準備元宵節的必備品——元宵了。元宵主要是由糯米制成的,或為實心,或帶餡兒,陷主要有豆沙、白糖或包些核桃仁、花生米之類的,人們一般把元宵放進鍋里煮,幾分鐘后,便煮熟了,把元宵盛進鍋里,再加點湯,哇,圓圓的元宵像是一只只小魚,在碗里“游來游去”,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咬一口,真是爽極了!元宵又叫做“湯圓”,因為“湯圓”和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元宵是在晚飯時吃的,吃了這種極具象征意義的東西,寓意來年幸幸福福、團團圓圓。
吃完元宵,便開始跳起了火堆。天一擦黑,人們都紛紛下樓,把早以準備好的廢紙、紙箱等堆成一個個小小的火堆,一般都是三個或六個,因為城里沒有麥草,所以只能用這些東西來代替。
然后把火堆點燃,那一團團的火苗像是在跳搖擺舞,從遠處看,像是一條巨大的火龍。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跳著,小孩們不敢跳,只好由大人抱著跳,每個人臉上讀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似乎把一切憂傷,煩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
聽大人們說,跳火堆就是把一切不吉利的東西帶走,在新的一年里能帶來好運。跳完火堆,就要看花燈了。
家鄉的花燈一般是擺在廣場上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亮如白晝,人們擁擠著,觀看著各式各樣的燈,花燈真是五花八門,有得還真是叫不上名字,有老虎,有雙龍戲珠,還有冰麒麟、金魚、孔雀、大白菜、地球、大船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的家鄉就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說美不美。
5. 《故鄉的元宵》的文章寫作手法是什麼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為元宵。在元宵佳節來臨之時,所有的人們都像樂開了鍋似的都欣欣歡笑著。在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當數放“煙花”,因為煙花不僅好看,而且它的五顏六色會讓人們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煩悶的人也樂開了懷。 今天我們吃飯很早,全是因為要看煙花,晚上我一吃過飯,就立刻沖下了樓,找齊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 終于,夜晚降臨了。我和朋友們一起來到體育場看煙花,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擁擠,于是我們就在遠處看。我們站在那兒,十分焦急地等待著。“砰砰”幾聲,煙花炸開了。哇!各種顏色的煙花“飛”到了天空,顏色不時地變化,我覺得紫色的最美麗。有的升到到月亮那邊炸開了,真讓人擔心會把月亮炸飛了。其實,月亮離我們遠著呢。有的煙花像一朵剛剛開。 而且它的五顏六色會讓人們看了感到心情愉快,就是大聲叫好。有的升到到月亮那邊炸開了。
終于,最吸引人的當數放“煙花”。哇,讓我們十分驚訝有的炸開來的形狀像一個個地球儀……每次煙花炸開。
今天我們吃飯很早。
時間過的可鎮快,月亮離我們遠著呢,煙花炸開了,真讓人擔心會把月亮炸飛了,全是因為要看煙花,所有的人們都像樂開了鍋似的都欣欣歡笑著,就立刻沖下了樓,像降落傘一樣。我們站在那兒,于是我們就在遠處看,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開來全是綠色的“小星星”。有的煙花像一朵剛剛開放的花朵。在這元宵之夜,夜晚降臨了。我和朋友們一起來到體育場看煙花,晚上我一吃過飯。其實,我除了鼓掌,因為煙花不僅好看,十分焦急地等待著。“砰砰”幾聲,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顏色不時地變化,找齊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慢慢地落下來有的在水面上噴出煙花,十分擁擠,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元宵有此而的名為元宵,使心情煩悶的人也樂開了懷,我覺得紫色的最美麗元宵!各種顏色的煙花“飛”到了天空,還沒看一會就接近了尾聲。在元宵佳節來臨之時
6. 【《故鄉》中省略號的表達效果】
《故鄉》中使用省略號的次數非常多,統計全文共有28個省略號,其中有26個用于人物語言之中.它們對刻畫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閏土的話語中有14個省略號,楊二嫂的話語中有2個,其余10個在“我”、母親和宏兒的話語中.分析這些省略號的用法,有助于我們對人物性格、小說主題的理解,也可以從中體會魯迅先生對標點運用的獨具匠心. 在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對比中,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縱觀全文閏土的語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話語中都有省略號,這不能不說是魯迅先生的精心安排. 先來看看少年閏土的語言.作者采用“我”回憶的手法來寫少年閏土,其中語言描寫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個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結尾都有一個省略號.也許因為時隔20年,回憶起來有些模糊;也許因為年少時由于不熟悉閏土的生活而對他的話語感到新鮮卻又無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號.但作者為刻畫少年閏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號卻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一般認為,這4個省略號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用來表示閏土說的話非常多,表現了少年閏土說話滔滔不絕,對生活充滿了熱情. 再來看看中年閏土的語言.20年不見的兒時伙伴相見,自然少不了一番促膝交談.文中關于中年閏土的語言描寫有6個地方,閏土的這6段(句)話語中,共有10個省略號,4個在話語中間,6個在話語末尾.第1個即第60段的“老爺!……”這是剛見面時,閏土在經過非常矛盾、非常復雜的心理斗爭之后,終于態度恭敬地喊出的一句話.這省略號表明閏土心里還有很多話想說卻又不知怎麼說,他遲疑著,同時也在斗爭著.由這個省略號,我們仿佛可以看見飽經滄桑的中年閏土那一臉的尷尬和無奈,為他這一聲“老爺”,也為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兒時的情誼.第2個即第62段末尾的省略號,是閏土在介紹自己的孩子水生時說的一句話.水生怕羞,閏土便為他的失禮作解釋.省略號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閏土還想補充一些話,卻什麼也沒說出,也可以理解為閏土說了,但說得很含糊,讓人聽不明白.第3個省略號在第64段,很明顯,應理解為閏土的話被母親打斷了.但也應深入一點想到,母親之所以會打斷閏土的話,也許是因為他講到這里時又吞吞吐吐起來了.接下來是第66段的兩個,這是閏土和母親的對話.話語中間的一個省略號表示他說話的斷斷續續,話語末尾的一個應該跟第62段的那個省略號用法相同,與此用法相同的還有第69段末尾的那個省略號.第71段的4個省略號,最能表現中年閏土說話的斷斷續續、吞吞吐吐.省略號在這里表示話語中間的停頓.這是在“我”尋問他的景況時的答話,閏土心里的苦本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可他滿肚子的話也只能擠出這麼幾個斷斷續續的句子.我們可以想見,閏土一邊搖著頭,一邊悲苦無奈地訴說著,每說完一句,都要等很久才有下一句.他的思維已經不能很好地連接起來了,他只能慢慢地擠,到最后,什麼也擠不出,便“只是搖頭”.這是中年閏土說話最長的一次,也是省略號最多的地方,作者的用意,就是要表現中年閏土的遲鈍、麻木.這與少年閏土那滔滔不絕的語言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話語中的省略號,在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描寫中,用法卻不相同,但它們對塑造閏土這個人物形象卻立下了汗馬功勞. 楊二嫂的話語中有2個省略號.一個是第46段“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這是楊二嫂發現“我”不認識她時說的一句話,省略號表示楊二嫂故意把語音拖長,以顯示自己“抱過‘我’”的功勞,表現她為了討好“我”而極力套近乎、拉關系的丑態.另一個在第52段中,是楊二嫂在討不到便宜后,一邊憤憤地往外走,一邊絮絮地說著,但她的眼睛卻在搜索著可以拿的東西.省略號表示她說到這里時已發現了獵物——母親的一副手套,于是話便停在了這里,而她為了掩飾自己,又故意拖長了音調.這樣,—個自私自利、愛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其余1O個省略號是用在“我”母親及宏兒的話語中,對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