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滕王閣序寫景語句賞析及擴寫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瓢潑的降雨終于收住,洪泄的水流也失去了奔騰不定的氣勢,瀑水之下的深潭,氤氳著霧氣的潭水,冒著絲絲寒光,清冽的如同鏡面,四散的煙氣,凝聚著柔柔亮亮的光線,夕陽遲暮,紫色的山巒像一尊美人,浸籠著一層霧靄,像永不流逝的靜暖的時光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 滕王閣的賞析
《滕王閣序》賞析 一、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餞別而作,但對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獨辟蹊徑。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謀篇,取舍立意,亦頗見為文之功底。
以第五段為例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脈絡: 先用一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后易老,李廣難對。”
而后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郁悲涼:“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最后又用先短后長的一組對偶表明心志:“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表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決心。 三、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
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
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
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棨戟遙臨: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襜帷代車駕,實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夸其賦“飄飄有凌云之氣”。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童子,王勃自稱。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縣的縣令,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稱。
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示對長輩的恭敬。
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
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里聆聽教誨。 《滕王閣序》的用典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
《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龍光”之典見于《晉書?張華傳》,張華因斗、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
“徐孺”之典見于《后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
“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寓。 2.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
3. 滕王閣序賞析幾個寫景的句子
1、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耀眼,而鶩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鶩近乎一個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邊半個天空,尚在碧空顯露,碧空相對于落霞光度稍暗。
但相對于孤鶩來說卻較亮,孤鶩、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對比,孤鶩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則更加燦爛。
2、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賞析:
層層樓臺高聳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直沖云霄;凌空的飛檐丹輝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間僅僅用了十六個字就把樓閣高聳入云的氣勢寫得蔚為壯觀,把樓閣的獨特風貌寫得栩栩如生,這一句借著俯仰視角的改變,使上下渾然天成。
3、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這兩句寫滕王閣周圍的動物和植物,白鶴野鴨在縈回的小島上暢游,灑滿蘭桂花香的宮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巒之中,使滕王閣猶如眾星捧月一般,顯出恢弘的氣勢。
擴展資料:
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典文學專家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如王勃的《滕王閣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滕王閣序
4. 關于滕王閣詩賞析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者,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文解釋】 高高的滕王閣靠著江邊,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
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閑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時日悠悠不盡,事物變換,星座移動,渡過幾個春秋。
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長江空自流淌。 【詞語解釋】 江:指贛江。
日悠悠:每日無拘無束地游蕩。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詩文賞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出了《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
這首詩回憶起滕王閣當年的繁華,如今卻是物轉星移,面對世間的盛衰無常,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全詩含蓄、凝練,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注】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
出身望族,隋末大學者王通為其祖父,詩人王績是其其叔祖。麟德年間應制科,任朝散郎,入沛王府,旋以戲檄英王雞被斥出府,遂入蜀漫游。
后因赴交趾探父,渡海墮水驚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王勃詩名早著,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
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贛江邊,俯視遠望,視野均極開闊。王勃赴交趾省父途經洪州參與閻都督宴會時即席作《滕王閣序》,序后附這首詩,描寫了滕王閣高遠的氣勢和贛江一帶的景色,意境開闊,意氣飛揚。
【長篇賞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騰王閣的形勢。
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
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
詩人動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
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的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委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
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浦、潭影;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
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余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
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里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并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
后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影響。
(沈熙乾)。
5. 滕王閣的賞析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層巒聳翠、青雀黃龍等句】極盡繽紛色彩。
【寒潭清、煙光凝之句】水光山色凝重,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前四句寫滕王及滕王閣當年的繁榮興盛情景。后四句寫歲月推移,世事變遷,繁華難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類歷史的永恒見證。《增定評注唐詩正聲》云:“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絕”。《唐詩廣選》:“只一結語,開后來多少法門”。王夫之《唐詩選評》評此詩曰:“瀏利雄健,兩難兼者兼之。‘佩玉鳴鸞’四字以重得輕。”
6. <滕王閣詩>賞析
滕王閣詩賞析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文解釋】
高高的滕王閣靠著江邊,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閑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時日悠悠不盡,事物變換,星座移動,渡過幾個春秋。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長江空自流淌。
【詞語解釋】
江:指贛江。
日悠悠:每日無拘無束地游蕩。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詩文賞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浦、潭影;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余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
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里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并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后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7. 描寫滕王閣的句子
1、南昌郡器宇軒昂的滕王閣在一個陰雨霏霏的傍晚,終于迎來了神情憂郁的大唐才子王勃。
王勃背著簡易的行囊,緩緩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嶇蜿蜒的古道上。沿途的湖光山色讓他淡泊的心緒變得透亮,洗盡京城的風塵,避開人生路途的磨難,大唐的天空忽而就變得清澈瓦藍。
二十六歲的王勃走出喧囂的京城,走進唐朝美好的春光里來……… …2、對于滕王閣,我是很鐘情的,我曾經在一首歌里寫道:“有一首歌,唱的是滕王閣,王勃當年豪情化作墨,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千年的文采化作贛江的波。
滕王閣,滕王閣,多少豐碑把你銘刻。有一首歌,唱的是滕王閣,王勃當年揮毫大潑墨。
魚舟唱晚歸家,雁陣驚寒回窠。暖暖的情懷把和諧謳歌。
滕王閣,滕王閣,多少豐碑把你銘刻。”…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仰望著毛澤東那蒼勁有力的草書,又身置偉樓之中,不盡感嘆詩人那神來之筆,雖為概寫,也盡收了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遠近景物異彩紛呈的畫面。置身于如此美景,游人深感不虛此行:“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4、登臨滕王閣,自然會想到《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和它的作者王勃。“閣以文傳,文以閣名”。
這位天才少年詩人以一鼓作氣之序,令這座江南偉樓名滿天下,流傳千古。甚至,王勃的天才之序 ( )往往蓋過樓閣之盛名。
由此,又讓人想起另兩座江南名樓黃鶴樓和崔顥的《登黃鶴樓》詩、岳陽樓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之后,歷朝歷代,又有無數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來到洪洲(南昌),或登閣遠眺,或瞻仰遺址,吟詠唱嘆,留下無數墨跡。
… …5、站在黃河岸邊,夕陽西下,萬道霞光四射,江面波濤滾滾,濁浪排空。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初唐的王勃。
腦海出現的不是飛天累榭、回廊并抱、俯瞰大江、背依古城的滕王閣,而是面容清瘦、身材矮短、神情憂郁的王勃。耳邊仿佛又想起他凄愴而又無奈的富于穿透力的話語:“勃,一介書生,三尺微命”,“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這個王勃,注定一生要與悲情相伴。… …6、對于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四樓的“地靈圖”和毛主席的書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和長天一色”。
四樓的“地靈圖”以國畫的形式介紹了江西的三清山、龍虎山、圭峰、廬山、井岡山、鄱陽湖等地的美好風光。毛主席的那副對聯,據說是他為古代對聯撰寫的唯一一幅。
毛主席那幅龍飛鳳舞的獨特個性,成了滕王閣的幸運,也是江西人的幸運。登閣三年來,不曾寫過到此一游的游記,今天是三周年,特地補上這一筆。
… …7、“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想當年,風流皇子李元嬰筑造了滕王閣,在此窮奢極欲,盡享笙歌宴舞。
他怎能想到日后有王勃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給洪州地方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今,滕王閣和《滕王閣序》聞名天下,可,知滕王閣主人者幾人?真乃“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8、今天的滕王閣,是由我國著名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根據宋代的草圖而設計,于1989年10月8日“重九”之日竣工落成的。
它高達57.5米,占地4.3公頃,不僅氣勢雄偉,規模宏大,而且畫棟雕梁,金碧輝煌。尤其是那拾級而上的城墻式基座,那凌空欲飛的七層重檐,那懸纏在閣上的三層回廊,那翠如碧玉的琉璃脊頂,使整座樓閣顯得既古色古香,典雅莊重,又靈動飄逸,超凡脫俗。
… …9、夕陽西下時分,與穿梭的旅人比肩登上高閣。正如古人所評價,“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 …10、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
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
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11、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筑,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
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 ( )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
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筑,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
… …12、對于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滕王閣四樓的“地靈圖”和毛主席的書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和長天一色”。四樓的“地靈圖”以國畫的形式介紹了江西的三清山、龍虎山、圭峰、廬山、井岡山、鄱陽湖等地的美好風光。
毛主席的那副對聯,據說是他為古代對聯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