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優美句子200字摘抄

解夢佬 0

1. 目送好段摘抄200字賞析50字,一定要有賞析

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

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2.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 賞析及仿寫各200字

潔白的的婚紗,手捧著鮮花美麗的像童話,記得那年盛夏,你為我牽掛…曾經的我,幻想著能擁有童話中灰姑娘和白馬王子那般浪漫的愛情幻想著能擁有簡·愛和羅切斯特那般不顧

切的愛情,直到遇見你因為你我懂得了愛的真諦。

那日,與朋友漫步在街頭,只見一個老爺爺和一個老奶奶迎面走來,爺爺在左奶奶在右,但奇怪的是,奶奶右手拄拐,爺爺左手拄拐,我對著不協調的動作深感奇怪,心:中暗暗想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爺爺是左撇子?不行,我定要問問爺爺這是為什麼!于是,我走向前去,問道:"爺爺,您為什麼要用左手拄拐呢?難道您是左撇子嗎?”爺爺笑著說:·嘿

嘿,我可不是左撇子!而是我的右手有更重要的任務要做!!”啊,重要任務,能有啥重要任務呢?這更加深了我的不解!爺爺見我不解的樣子,扭扭頭,示意我到后面去,于是,

我走到了他們身后,不僅被眼前這―幕所打動,只見爺爺用右手扶著老奶奶,這時,爺爺說:“老伴腿腳不太好,不扶著他老摔倒,醫生:告訴盡量少出來走動可我害怕她呀老呆在

家里沒有意思,就帶他出來走走,但要扶著她,慢慢的,可別又摔了!呵呵!”老爺爺的身影漸行漸遠,陽光照在他們微微彎曲的背上,閃爍著異常溫暖的光芒,那背影中,滿滿的

全是愛呀!只留我呆在原地,淚水不禁流下,品瑩的淚珠閃著光只有我懂,那是爺爺對奶奶的愛!我懂得的愛的真諦!!

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原來愛不害怕路途遙遠,也不害怕時光流逝人是非,只怕愛的不夠堅決…真正的愛,也許不、像童話中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的愛情那般浪漫,也不像簡·愛和羅切

斯特的愛情那般不顧切,原來只有相伴一生就好,原來只有相互關心就好,原來只有像老爺爺那樣老了也能牽掛對方就好。謝謝你,老爺爺,因為你我懂得了愛的真諦因為你我懂得

了堅強。

3. 龍應臺《目送》好詞摘錄

1,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2,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3,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4,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里。

5,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6,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7,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8,人生就是如此,你以為已經從一個漩渦逃離,其實另外一個漩渦就在你的腳下。用力蹬一腳,就進去了。所以,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

9,家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段時光。

10,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托。

以上摘自:《目送》—龍應臺

4. 《目送》的摘抄好詞好句,好句要寫體會,急.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送自己的兒子,作為一個母親,對于親情,她有的只不過是不舍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2.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3.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后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這是作者看著自己的父親,從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愛著子女.4.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5. 《文化苦旅》《目送》摘抄加感悟(分別200~300字)越多越好好的話

其一: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麼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麼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麼?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麼來?至于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動了. 我想那些墳應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游業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于水深火熱的貞節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該嘆息還是贊嘆? “白云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在那一剎那,凈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 關于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讓余先生繼續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其二: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贊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其三: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

6. 摘抄《目送》好段,400字左右就可以啦,急

別 人 的 路 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因為沒有路,便試探著走。

雖很艱險,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來,可好境不長,未走多遠,不小心一腳踏進爛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到前人的腳印,便想:這一定是有人走過,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一定不會有錯62用腳試著踏去,果然實實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

最后也一腳踏空沉入了爛泥。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面兩人的腳印,想都未想便沿著走了下去gko他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面眾人的腳印,心想:這必定是-條通往沼澤地彼端的大道ruw看quy已有這麼多人走了過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澤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爛泥。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順利,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不僅走不出新意,有時還可能會跌進陷阱。

7. 《目送》精彩段落和100字的讀后感

《目送》精彩段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目送》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扎;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 收拾? ——龍應臺 《目送》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扎;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 收拾? ——龍應臺 《目送》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龍應臺 《目送》

《目送》讀后感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8. 優美句段摘抄200字

千古梅魂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落花飄飛的梅林里,林逋信筆揮就的這首《山園小梅》,即便是在詞曲煌煌的宋時,依然能以其雋永清幽的意蘊以及飄逸出塵的雅致,壓盡千古詩才,成為梅中絕唱。而他閑云野鶴般骨秀神清的文采與風姿,雖隔了千年,卻依稀可辨。

這個生活在北宋初年的西湖處士,恰似一支清高孤絕的寒梅,傲雪凌霜,遺世獨立,結廬山水,種梅養鶴,逍遙如云。江南特有的靈秀與風韻滋養著他,將他卓爾不群的性情濡染得不帶一絲煙火氣息。孤山春欲半,梅香繞階來。修竹翩翩,雪痕淡淡,泠泠的月色下,空山遠寂,白鶴盤旋,吟詩賞梅,該是何等愜意何等清雅何等美妙的事情!這份散淡無求的隱士生涯,當真勝過神仙。

幾千年來,退居山野、潛心修身,一心想做個超凡脫俗的世外隱士者枚不勝數。

譬如采菊東籬,悠然南山的陶淵明,就將自己的后半生交付田園,種豆養菊,弄草侍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過得恬淡而舒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讀他的詩,仿佛可以照得見陽光雨露,有溫暖的熟悉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林逋卻不同。他種的是梅。梅花高潔孤傲,不染纖塵。所以他的風骨,又與別個不同。就連隱,也隱得那樣迥異而高貴。“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這就是林逋。早年不經意間說出的一句話,為他純粹的詩意的獨有的隱居生活埋下了深長的伏筆。而他棲隱過的孤山,又因緣結蘇東坡、歐陽修等歷史名人,最終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名山。”

【二】

正值盛年,意氣風發卻抱負難平的林逋憤慨而絕望地回到煙雨彌散的江南。雜草叢生、杳無人跡的孤山以它滿目的荒涼和沉寂悅納了林逋。“擾擾非吾事,深居斷俗情!”慨然而出的言辭,像是對那個時代的宣戰,擲地有聲。于是,他脫鞋捋袖,壘土筑墻,編竹為籬,結茅為室,潛心而居。正是他的幽獨清高和甘于淡泊,讓他突發奇想,以梅為魂,在茅舍周圍種下數不清的梅樹,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綿延到了西湖邊,過起了花間酌酒,竹下研墨,沐月吟風,悉心侍梅,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而“孤山探梅”從此便成為西湖勝景。

疏落的梅枝,墨染的冰魄,傾城的雪色,一潭深碧的西子湖畔,隱射出長衫玉立、淡定從容的林和靖。閉上眼睛,我完全可以想見他當年的情景:秀水孤山,滿園蒼寂,隔絕囂塵。一抹淡淡的飄絮盈盈似水,數點嫩蕊的花枝拓筆成畫,迎風而舞的梅朵光華流轉……暮色漸起,月色清冷,暗香無痕。難怪漫步其間的林逋文思泉涌,妙筆揮就,壓盡詩才,唱絕了梅魂。我幾乎很難辨出,那橫空繞枝、清逸香遠的,哪個是梅,哪個是和靖先生?

如果說陶公的“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麼林逋的孤山梅林,便是一種精神上義無反顧地放逐和追求。他的隱居,在花香鳥語的愉悅中,在月色黃昏的寧靜下,在散淡無求的恬然里。這是一種超脫的冥思和獨處,是一種對社會的逃逸,是一種徹底對物欲的放棄,是對市井的拒絕,更是對世俗的挑戰。“紫綬高軒虛富貴,梅妻鶴子自風流。”絕俗的梅,飄逸的鶴,也許就是林逋品格的真實寫照。

【三】

種梅、養鶴,晦跡林壑,耽溺山水,是他隱逸之后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與精神寄托。“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梅妻鶴子云。”《宋詩鈔林和靖詩鈔序》中所敘這段靈鶴傳信的故事,新奇有趣,動人心弦。其真偽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早已成為千載詩壇膾炙人口的一段風流佳話。而“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的清貧淡泊和恬淡自守,更令人折服。所以林逋的一生,簡直就是一個孤傲不群的傳奇。

像他這樣身處煙柳富庶的江南,二十多年竟沒有去杭州城里轉一轉。可見他的心平如鏡,已如老僧入定。城市的所謂繁華,世間的功名利祿與庸俗富貴在他眼中,似乎都很淡、很輕。秋雨先生曾感慨地說:“中國古代,隱士多的是,而林和靖憑著梅花、白鶴與詩句,把隱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現實社會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個林和靖是最容易不過的。”于是,“梅妻鶴子”一度成為隱士最高境界的代名詞。

如今,風雨盤剝的孤山濃蔭蒼翠,默立了千年。疏落的梅林一路走來,雖滿面塵灰,卻依然橫斜清淺,骨秀神韻。一方瘦嶙峭料的石碑,一叢青青郁郁的修竹和墓草,一個純粹幽獨的角落。年年春色枝頭月,寒煙夕陽階前雪。恍惚間,似乎有低低的吟哦踏破層層碧漪,飄然而來。依稀可見那道心性高潔的風采,信步閑庭,在深寂蒼邃的時空里笑看云天,醉臥花陰,一唱,絕了千古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