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端午驚喜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1、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2、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并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3、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5、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6、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7、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8、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9、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11、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12、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13、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15、天灰蒙蒙的,空氣是潮濕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

16、沿河而居,珠水兩岸的原居民把劃龍舟當作一種探親訪友、祭祀先人、紀念屈原的民俗。

17、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18、在這里,人們都用了紀念這組字眼。但在事實看來,但無論是哪種由來,端午節都本應是一個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節,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19、蜇居在城里,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寶的、有雞蛋的、有臘肉的……但,我依然會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蘆葦,想起那青青地泛著油光的葦葉和娘親手包制的粽子,那種端午節的味道時常在唇齒間縈繞。

20、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粽子噴香,甜蜜幸福。

21、當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討論究竟是誰吃了這個愛心粽子的時候,哈哈的笑聲里,我忽然間明白,曾經那個專屬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遠包不出來的。就像記憶中的端午節,永遠都封存在那個已逝的年代了。

22、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2.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3. 描寫端午節的節日氣氛的句子

歡天喜地、合家團圓、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火樹銀花、車水馬龍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

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于陽臺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不由想起家鄉來了。

家鄉的中秋是熱鬧的、恬適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籮的新糯米,做“麻糍”。

糯米蒸熟了,倒進竹簍里,當家的早歇了農活,在河塘邊洗干凈了泥腳,掮著糯米飯簍過來了。舂糯米團一般在曬谷場上進行。

白天,白熾燈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黃瓜架兒、晾衣桿兒,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覺的石臼被搬出來了,木頭楔子搗得香噴噴的糯米團,又滑又嫩。

那搗楔子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身桿精瘦、面色紅潤得象蝦子一樣的老頭。蹲在邊上,手往石臼里捋著的是女人。

女人的手臂上卷著袖子,不白,夏忙曬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團上翻騰,象泥鰍一樣潤滑。

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

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墻垛。

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

人們贊美男人的好筋骨,贊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贊美這家的黃瓜杈攀得高,贊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兒下得早下得青……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沉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托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后的又一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桂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猛機智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類精神遺產! 節日像一個巨大的聚焦鏡,把平日的歡樂濃縮了起來,把人們的心態凸現了出來。 --題記 “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身為高三學生,而且還是位住讀的,所做所為往往配得上這兩句。 所以說,節日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休息,還帶著些獲取社會信息的意味。

于是我便睜大了眼睛,用一個稚氣未脫,充滿幻想的青年的心去觀察這個社會。 吃中午飯時打開收音機,聽到一個“大家談國慶”的節目。

幾位中年人好激動,說話都結巴了。這時我才有點明白父輩的心情。

他們都說,好感動好興奮,祖國如此富強如此奮進,令人揚眉吐氣。他們也談到了過去,五六十年代是以突出政治為主,大游行大閱兵、是從國強來體現民心的;而現如今,從某種意義上講。

更注重突出大眾群體的樣和歡樂,是從民富來體現國強的。 說者有意聽者有心,我連連點頭。

亞運會正好開幕,中國舉重女將“力拔山兮氣蓋世”,勇挫群芳。中國隊一天連奪8金,破7項世界紀錄。

我為中國感到驕傲,這赤子之情,這金牌,都是兒女獻給她生日的禮物。 清晨起床,便陪著爸爸媽媽上街買菜。

去菜場要過一條河,現在橋拆了,只好從邊上的簡易鋼索橋過去。人真多,橋上擠得滿滿的。

走到橋中間,哇,晃動得好厲害。低頭一瞥更是心驚肉跳,從木板縫中竟然可以看見波濤滾滾的急流。

我走著,步履不穩,像喝醉了的老頭。我不滿地嘟嚕著:“什麼年代了,還要過‘瀘定橋'!”爸爸卻極興奮:“等新橋造好了,我們的交通就更暢通了,吃這麼點苦算什麼!” 菜場人更多。

蛋禽菜魚肉的品種不必細敘,我特別注意價格。這是因為學校食堂的菜價漲得很猛,而且我國上半年的物價指數也居高不下。

一葉知秋,關心時事,我作個小小調查。情況比我想象得好,菜場工作得力,每種食品都明碼標價,價格基本與平時持平。

國慶晚會可真是大快人心鼓舞人心。火樹銀花不夜天,各族人民共歡慶。

十萬人高唱國歌,那氣勢那威力,“雄雞一唱天下白”。 老爸比我還激動。

平時連看電視都會睡著的他,今天興奮到夜里3點,真稀奇。 踏上歸途。

眼簾中忽然映入一幅標語:“團結拼搏,努力進取。自加壓力,敢于爭先”。

我想,這不正代表了中國的國風,中華民族的民風嗎? 我被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動著,纏繞著。我心中充溢著一種莫名的激動,我懷著謳歌和贊美的心情,望著一幢幢高聳林立、如積木般整齊的樓房,望著一塊塊長勢良好、散發著收獲的氣息的良田,望著寬闊的街道中川流不息的車輛,望著身形矯健充滿自信和歡愉的人民…… 中國。

4. 形容“驚喜”的句子有哪些

1. 一無所知的世界,走下去,才有驚喜。

2. 我總是在最深的絕望里,遇見最美麗的驚喜。

3. 時間會帶來驚喜,所以我從不背叛它。

4. 生命中總有不期而遇的驚喜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5. 突如其來的有可能不是災難,也有可能是驚喜。

6. 黃昏成就了清晨的嘆息,清晨開啟了黃昏的驚喜。

7. 那些突然出現在我們生活里的人,從來都不是等你準備好才出現的,那都是驚喜。

8. 短暫的別離是為了另一段相逢的驚喜,永遠的別離是人生一種無言的美麗。

9. 朋友就是,悲傷著你的悲傷,驚喜著你的驚喜,反之,悲傷著你的驚喜,驚喜著你的悲傷。

10. 驚喜是一種很飽滿的情緒,制造驚喜的人是希望得到回應的,這也是被驚喜者的負擔。

11. 期望是遲到的驚喜,所以你是期望,而她是驚喜,你的心都在期望她,而她的心都給他驚喜。

12. 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越努力越幸運,驚喜越大。你只需堅定地走下去,未來絕對讓你驚喜。

13. 每年都來的意義不在于禮物本身,而在于這份驚喜,驚喜是另一層更有價值的享受。

14. 驚喜是表達你愛她的一種萬無一失的方法。

15. 驚喜是溫暖的傳遞著,生活需要驚喜。

5. 關于端午節的句子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好句子

1、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2、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3、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4、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于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5、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6、在我的眼中端午節是一個美妙的節日,他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著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

8、端午是個美好的節日,在這并不美好的現實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讓凡塵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間得到片刻的回歸,認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讓生命更加真實一些。

端午節的詩句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