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鐵生人生經歷有感,五百字
對生命的沉思——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感
2012-06-28 19:33:43 來源:獨山子在線 瀏覽:375
我家的書柜占據了一面墻,那里有爸媽和我的書。我喜歡讀的是文學書籍,其中當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是我的最愛。此部作品讓我震撼,讓我百讀不厭,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
動、新的收獲。所以史鐵生是我心中的偉人,是我崇拜的偶像,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老師。
在《我與地壇》一書中,史鐵生老師以樸素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感情是那樣真摯動人,讓我從浮躁和虛華中慢慢沉靜下來,用原始的質樸思維去思考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應該怎樣看待生命中的苦難。
我相信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但是對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不幸的感受應該是相近的。20歲的史鐵生正當青春年華時失去了行走的能力,這種不幸突然落到了他的頭上,可謂天塌地陷,他的命運頓時與別人不同,而他對這不幸的態度是獨自承受。他在好幾篇小說中提到廢棄的古園,那古園就是離他家很近的地壇公園。“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從這句話中,我能感悟到古園是史鐵生痛苦搏斗之地,古園是史鐵生思想飛越之地,古園是史鐵生靈魂再生之地。
在整篇散文中,史鐵生以自我的不幸遭遇為主線,在反復觀察、思索與反省中,漸漸看清了個體生命中蘊含著必然規律,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在宇宙中短暫停留的軌跡,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人對于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讀到此,我的心情平靜了許多,感覺現實不再那麼黯淡,比如整天處理繁雜的事物覺得煩惱的時候,突然想能給他人解決實際問題,也不錯;需要加班熬夜趕材料的時候,突然想起一個節假日在前面等待著,便慶幸、感激這樣的安排。人要學會在生命的長河中去感謝那些微弱的星光,這種心境的體驗,只有在內心經歷痛苦走出痛苦之后。于是史鐵生將視線轉移到其他人,他看到了母親。母親唯一的兒子成了截癱,母親忍受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兒子的痛苦。他又看到了一個漂亮卻又弱智的少女,他再一次感受到“命運不論公道”。這是一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苦難在于那個想不透的問題: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把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剝離出來,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宇宙之中。讓殘缺與完美、苦難與幸福成為一體,這便是生命之本色。讀到此我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蘊藏著一種內在的激情,讓我在心懷感恩中再次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本質。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所以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所以大海浩瀚無比。
學會感恩吧!感恩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并養育了我們;感恩他人,是許許多多的人給了我們無私的幫助和關懷;感恩偉大的黨,是她培養和教育了我們;感恩社會,是社會包容和收留了我們。讀了史鐵生的書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汶川地震給我們帶來的傷痛和損失是巨大的,但是假若上帝能看到因為這場災難,13億中國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我相信他一定會感到深深的愧疚。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無論殘缺與完美,無論高貴與平庸,只要有愛,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觀賞和歌頌的。
2. 結合《我與地壇》談談史鐵生的故事與作品給你哪些生命啟迪與人生感
感悟生命 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探索與感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壇這個特殊環境和背景中完成的。
作者在文中開頭便寫到:“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精神近于崩潰,于是就和離家咫尺的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
而地壇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母親,“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給他一個僻靜的地方,靜靜地舔舐傷痕,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讓他“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在作者的眼中,地壇雖然看似“荒蕪但并不衰敗”,看似沉寂卻處處涌動著生命的喧囂。在這種啟示之下,作者從開始發現生命,繼而觀察生命,進而贊嘆生命:“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支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廢棄的園子因為有了它們而變得充滿生機,并處處以其生機煥發出無窮的創造力,“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只有對生命精細觀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銳的感情觸角;只有深愛生活的人,才會以如此溫馨的筆調描摹如此細微的生命搏動。
作品中的這些精美而生動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潤和復蘇的過程。對于這一切,作者把它說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這不就是說大地母親在對作者這個人生道路上暫時“迷途的羔羊”指點迷津嗎?這對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作者來說,無疑是啟示,是鼓舞,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
可以說,地壇像一位智者,在不動聲色地拯救著作者,使作者一步步遠離死亡的陷阱。 在生命意義的有力啟迪下,作者在地壇開始了他長達幾年的“專心致志”的主觀能動性的思考過程——即對“生命”的思考。
這是作者思想飛躍的最關鍵、最本質的階段。“生與死”,這是一個重要哲學命題,也是生命的首要內容。
法國哲學家加謬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歷,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
①對于加謬所云的“根本問題”,《我與地壇》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這段時間里,“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
這塊既凝聚著沉重的歷史滄桑印記,同時又充滿著各種當代生命騷動的大地,成了啟示作者沉思的最直觀的空間。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作者進行了透徹的、辯證的分析和論證,最后終于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史鐵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死是一種必然,一種天意,不必害怕,不必急于求成。
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早晚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在你沒有力氣生存的時候,死神肯定會來搭救你。在史鐵生眼里,死是一種回歸,有回家的溫馨,有節日般的快活。
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觀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運巨大打擊的可怕境遇中,經歷了狂躁怨恨、悲觀沉淪、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壇——大地母親寧靜溫暖的懷抱里,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徹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從而使自己人生觀升華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晶瑩澄澈的新境界。
而地壇在其間對作者來說,既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啟示者,同時又是一個客觀公正的見證人。那些刻印在地壇大地身上無處不在的輪椅車轍軌跡,都見證著作者艱苦而富有成效的哲學思考過程中的每一步努力。
想透了死,并非也就想通了活,尤其對殘疾人的生命來說,就更是如此。人為什麼活?怎樣活?成了作者追問的焦點,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去地壇尋找答案,思考生命的內涵。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那不因人時冷落和自身衰微而黯淡,仍把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得燦爛的石門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時候,把天地叫得蒼涼的高歌雨燕;那能激起人們對過去和未來遐思的雪地上的腳印;那看淡憂郁和喜悅、鎮靜地佇立了幾個世紀的蒼黑古柏;那送來清純泥草味兒的夏日暴雨;那捎來種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的秋風落葉------無不激勵著作者勇敢面對不幸,積極進取,彈奏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壯歌。古園形體曾被人肆意雕琢,但大自然中它的永久的活力誰也不能改變。
石門落日、雨燕高歌、雪地腳印、古柏佇立、風霜雨雪仍舊年復一。
3. 史鐵生文章中感人的句子
1、人有三種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來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并且是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就意味著恐懼。上帝用這三種東西來折磨我們。不過有可能我們理解錯了,上帝原是要給我們三種獲得歡樂的機會。
2、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
3、世界上的人很多,每個人的世界其實又很小,一個個小世界大約只在務實之際有所相關,一旦務虛,便很可能老死難相理解。
4、我看不見那個吹嗩吶的人,唯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面纏綿時而蒼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
5、時間限制了我們,習慣限制了我們,謠言般的輿論讓我們陷于實際,讓我們在白晝的魔法中閉目塞聽不敢妄為。
6.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
7、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并不一定有直接關系。
8.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11.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
12.對于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14.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
15.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幅畫。
16、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17、人的故鄉,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一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
18、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19、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
24、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那麼,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
25、時間的偉大在于它永遠能自圓其說。
4. 求史鐵生的經典語錄與佳句(需要涉及各方面的,而不僅僅是人生)
死亡是一個不必等待就會來臨的節日;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因為這院子,我常感恩自己的命運;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闌;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教給他的一個事實;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向他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5. 史鐵生的人生經歷
史鐵生是經常能給我們以驚異的那種作家。也許因為他特殊的身體狀況給了他人所不及的
史鐵生
感悟力。 史鐵生的出語驚人并不表現為壯懷激烈與慷慨陳詞,他總是很平靜甚至很低調地寫一些平實的文字,然后讓你大吃一驚。這有點像有人用近乎耳語的聲音,宣布與大伙性命相關的消息,并不因為其音量小而被忽視。比如,他在《我與地壇》里對我們說:“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史鐵生的苦難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因為他有一具殘疾的身體,更因為他有一個聰慧過人的大腦。這麼多年了,他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度過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憂郁的,何況如史鐵生這樣,從第一天得知自己將永遠不能再站立起來的時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頓地冥思苦想著的人。這時候,我們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惟沉思的時刻,才是敏銳、富有,也是最強大的時刻。這大約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只是由于肢體的完整,由于行動的靈便,由于俗務的糾纏,更由于欲望的循循善誘,沉思的機會于我們正變得越來越稀少。史鐵生不然,他有的是機會讓自己強大,盡管他被迫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惟其強大,才可能這樣平實地談論死亡,既不夸張對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來,就像一個操心家務的農夫,安排驚蟄開犁清明下種的農事,也預告秋季的收成一樣尋常。 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于寧靜。 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心態的某種崇敬。 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他可能為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會長久地懷想下放地穿著開花棉襖吹嗩吶的窮吹手,也會在夢里一次次夢見被他使喚過的老黑牛與紅犍牛,他激賞劉易斯步態的美感,羨慕劉易斯的力量與速度,他對已經去世的母親懷有深深的歉疚,對一直關懷和幫助自己的朋友和親人充滿感激之情,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復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巨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6. 史鐵生人生哲學名句名段.
史鐵生名言: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
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
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葉一樣,在我生命的秋風里,從黑暗中飄轉進明亮,從明亮中逃遁進黑暗。在明亮中的,我看見他們,在黑暗里的我只有想象他們,依靠那些飄轉進明亮中的去想象那些逃遁進黑暗里的。
我無法看到黑暗里他們的真實,只能看到想象中他們的樣子——隨著我的想象他們飄轉進另一種明亮 一個幸福的位置,其實就因為它是一個美麗的位置。 我決心做一個好孩子。
我暗自祈禱,別讓我走那條路別讓我走上那條歧途吧,讓我做個好孩子。但是我每時每刻都感到,那座廟院夜晚里的可怕消息從過去躲進了未來,出身——它不在過去而在未來,我看不見它躲在了哪兒,我不知道它將在什麼時候出來找我,但只要我不可避免地長大我知道我就非與它遭遇不可。
它就像死亡一樣躲在未來,我只有閉上眼等待,閉上眼睛,祈禱。閉上眼睛,讓又一個生日降臨,讓一顆簡單的心走出少年。
o一生一世沒能從那春天的草叢中和那深深的落日里走出來,不能接受一個美麗夢境無可挽回地消逝,這便是o 與我的不同,因故我還活著,而o已經從這個世界上離開。z呢?在那個冬天的下午直至夜晚,他并沒有落淚,也沒有人把他摟進懷中,他從另一扇門中聽見這世界中的一種消息,那消息進入一個男孩兒敏感的心,將日益膨脹喧囂不止,這就是z與我以及與o的不同。
看似微小的這一點點兒不同,便是命運之神發揮它巨大想象力的起點。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
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萬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 是天堂也是地獄的地方,我想是有一個簡稱的:人間。
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 我看不見那個吹嗩吶的人,唯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面纏綿時而蒼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回旋飄轉亙古不散。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
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那麼,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 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 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
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這下好了,您不再恐謊了不再是個人質了,您自由了。
算了吧你,我怎麼可能自由呢?別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滅恐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欲望。
可是我還知道,消滅人性的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消滅欲望。那麼,是消滅欲望同時也消滅恐慌呢?還是保留欲望同時也保留人生?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
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
每一個倒霉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了。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 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真實并不在我的心靈之外,在我的心靈之外并沒有一種叫作真實的東西原原本本地呆在那兒。
真實,有時候是一個傳說甚至一個謠言,有時候是一種猜測,有時候是一片夢想,它們在心靈里鬼斧神工地雕鑄我的印象。 而且,它們在雕鑄我的印象時,順便雕鑄了我 那麼,愛情是什麼? 阻止不住的夢想冥頑不化。
但那到底是什麼? 是的是的我們都相信,性,并不就是愛情。但從中減去性,愛情還是愛情麼? 當然不。
那是不能分開的。 性呢?性,都是什麼?那欲望單單就是性交(或者叫“房事”)嗎? 那不泯的欲望都是從哪兒來呀,要到哪兒去?歡樂的肌膚相依一向都是走在怎樣的路途上?那牽魂攝魄的所在,都是什麼呵? 問題,很可能,在提出的時候,答案已經存在: 如果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