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流浪生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三毛流浪記的好段摘錄

好詞好句

好詞:四處、流浪、疼愛、照顧、喂養、孤苦伶仃、立刻、趕緊、鳥窩、靠近、急忙、翅膀、保護、淚水、美麗、生活、小鎮、岸邊、胸口、中間、救命、老漁夫、小船、經過、抓住、回頭、鰻魚、上岸、水里、漁網、相依、好心、收留大魚、乖乖、收獲、意外、河東、河西、大兵、小船、猶豫、生氣、親人。

好句:一位老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旁的過路人不但不伸手扶持,還笑話他。三毛見了,連忙上前攙起老人,回頭對那些袖手旁觀的人不屑的吐吐舌頭,心里暗罵:“這是沒良心的東西。”

要有內容:三毛四處流浪,他見小羊有母羊疼愛,小雞有母雞照顧,小狗有母狗喂養,可是自己去孤苦伶仃。他抱起小狗想親親它,母狗立刻撲上來,嚇得三毛趕緊爬到樹上。鳥窩里的大鳥見有人靠近,急忙用翅膀保護小鳥。三毛在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嘩嘩往下掉。三毛向往著美好的生活。他看見河對岸有個小鎮,心想,那里或許可以找到飯吃,于是爬下樹,走到岸邊,挽起褲腿,躺著河水朝對岸走去。

2. 【丑小鴨的流浪生活丑小鴨的流浪生活:(例):沼澤地

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機會,蝴蝶和天鵝經過時間的淬練會更美,相反如果不努力,就想《蜜蜂和蚯蚓的故事》中的蚯蚓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紅顏白骨,只有努力付出才不會后悔*** 說明一個人要永遠不放棄希望.再平凡、瑣碎,生活在一個多麼艱難的世界,都要懷有美好的期待.對人生抱有希望.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是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還有就是不要小看那些貌不驚人的人.中的丑小鴨形象有安徒生的影子,丑小鴨的痛苦,不僅來自暴力和凍餓,還來自精神上的歧視和隔膜.后者的傷害遠遠超過前者而成為永恒的痛.從社會心理學來看,人只能在同類中認識自己,也只能在同類中得到認同,超出同類的范圍,相互之間往往難以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過去."丑小鴨最后變成了白天鵝.美麗的春天終會到來,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生活哲理.。

3. 流浪過的文人

在文學史上,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許多作家的青年時代都是在流浪中度過的,如盧梭、漢姆生、高爾基、杰克.倫敦……并且,這也不是個偶然現象。

文人對于流浪生活似乎情有獨鐘。背井離鄉,四海為家,為糊口而工作的同時刻苦讀書、寫作,這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已成了一軸典型的文人青春期的生活畫卷。

我們注意到,他們之所以流浪除了環境這一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緣于某種內在的沖動。這種沖動緣于這樣一個事實:一個夢。

他們中的許多人往往從童年起就做著同樣的一個夢,一個關于現在的和未來的或關于世界和自我的夢。這個夢往往從童年起就執拗而強烈地活動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清晰、豐滿;這個夢決定了每個人所特有的不安和騷動,并最終吞食了所有的夢成為人生惟一的夢幻。

我們還發現,在龐大的流浪者隊伍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為了這種“心靈的需要”而甘愿過一種居無定所、衣食無著的生活,恰恰相反,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尋找能夠提供起碼溫飽的家,是出發時的目標,也是最后的歸宿。 但對于一顆富有活力、充滿愛心、強壯而敏感的心靈來說,再沒有比心靈的不自由更痛苦的事了。

相形之下,物質的匱乏倒成了容易忍受的事情。精力充沛而無所事事,富有靈性而一無所用,生活中心猿意馬、神不守舍,這正是心靈痛苦的明顯標志。

流浪,通過人與環境位置的改變使被禁錮的心靈活動起來的流浪,是擺脫這種精神狀況最普通的方式。不論什麼人,在生命的底層,都流動著一種流浪的欲望,不同的只是這種欲望的強弱而已。

除了文人及其他藝術家之外,還有一些流浪的群體較為引人注目。他們也和藝術家一樣,并不是出于單純的生存目的而醉心于流浪。

這些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許多民族與社會中間。在日本他們被稱為“浪人”;在歐洲則尊為“騎士”;在美國被叫做“牛仔”;在拉丁美洲則是“流浪歌手” ……他們對人生的理解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相對社會其他成員而言,都有著一顆奔放不羈,熱愛自由的心靈。

這是一些偏重于行動的群體,或者說,這是一群將本民族文化付諸實施的先行者,他們以改造現實或重構現實為己任。與他們不同,文人的任務是重構自身,在混沌、迷霧重重的荒原上重構心靈的大廈。

與外部世界相比,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自身的問題,關注的是心靈,是心靈的矛盾和痛苦,是心靈新奇而復雜的構造。他們主要不是用冷冰冰的理智和膚淺的感覺去認識世界,而是用心靈,用敏感、倔犟、邀游萬里神通廣大的心靈去感知周圍的一切。

心靈的需求、好惡是他們評判萬事萬物、是非曲直的尺度。 文人所從事的事業決定了他們“流浪”的本質,決定了他們追求的不是一種行為方式,或者是由行為方式所帶來的什麼有形之物,而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通過某種具體行動而帶來的精神的形式。

從一個寬泛的范圍來看,“流浪”并不僅僅是指一種行為方式。它在確指一種行為方式的同時,也確指這種行為方式背后的精神狀態。

所以說,它有著兩種基本形式;行為流浪和精神流浪。這當然是一種理論上的劃分。

事實上,任何一個流浪者都是行為流浪和精神流浪的統一體。一個居無定所的人同時也很可能是一個尋求自身價值不懈的漂泊者。

或者說,正因為對精神家園執著的探求,才使他(她)成了顛沛流離的流浪者。鑒于對“流浪”這一字眼理解的局限,我們往往將兩種形式的“流浪”混為一談。

行為流浪很好理解。對于精神流浪我們不妨做如下定義:所謂“精神流浪”是指一種在對人生終極目標探索過程中伴隨著彷徨、苦悶精神所處的一種舉棋不定和束手無策的狀態。

從更為本質的意義上來看,文人的流浪主要是指精神流浪,行為流浪不過是他們精神流浪的外化或者說延伸。 作為一門藝術,文學是心靈高度自由、活躍、清醒下的產物。

文人是通過對藝術完美的追求來追尋一種人格的完整性以及相應環境的合理性,用藝術的形式傾訴心靈的痛苦,呼喚美好的人性。因而,他必須追求一種不受外在與內在約束的心靈高度自由從而充滿探索力度的精神狀態。

行為流浪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手段。 所以,所有的文人都是“流浪者” ——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雖然他們中的有些人并不一定要過一種不安定的生活,但為了爭取一份獨屬于心靈的空間,為了在心靈的旅行中走得更遠一點,他們必須千方百計摒棄來自外界或內部的種種干擾。 對于有些人來說,離開對自己極為不利的環境就可以解決問題。

他們的天賦是如此之高,貧窮、疾病和有限的時光都不能掩蓋住他們的才華。他們不需要太多的金錢,甚至不需要太長的壽命。

他們對藝術的熱情使他們達到了如此境界:在探索藝術和人生的道路上只要能保持最起碼的人生所需及人身自由,就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們。如裴多菲、濟慈、石川啄木三位文豪的壽命均未超過三十歲。

他們那短暫的一生猶如流星劃破暗夜,耀眼的光芒轉瞬即逝,但那瞬間產生的奇異的美即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 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也許一生都不需要離開自己的家。

他們的藝術活動有著良好的物質保障。這對他們的創作也許不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