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傳統節日的古詩

解夢佬 0

1. 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有哪些

春節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

唐代 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清明節

《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

《日賜衣》

唐代 杜甫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

漢代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唯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節

《八月十五夜月》

唐代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2. 我國傳統節日的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2) 每逢佳節倍思親。

(3) 遙知兄弟登高處,(4)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5)[1]編輯本段注釋譯文作品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2)異鄉:他鄉。

(3)倍:加倍,更加。 (4)遙知:遠遠的想到。

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1]作品譯文 意譯 我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我一人不在。

[1] 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2]。

3. 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

關于中秋的詩句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有關元宵節的詩詞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詩曰(唐)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

4. 描寫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

1、描寫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描寫春節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描寫元宵的——

《生查子 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描寫七夕的——

《乞巧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5、描寫清明的——

清 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從《唐詩三百首》和小學課本選出來的,不知道能不能被采納?

5. 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古詩詞

元旦 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

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

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后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

辛棄疾詞《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

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

相傳起源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變為寒食節。

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陽歷四月五日是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

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除邪氣。

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后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

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后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

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彩樓,陳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張將“中國的情人節”定為“七夕”。

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

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

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于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

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