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六大種類有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字形式就是甲骨文,后來演變成鐘鼎文,字體的結構變的更加完整,秦朝的時候將小篆作為官方的文字,之后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相繼出現。
甲骨文又被稱為“契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為寫在龜甲、獸骨上面所以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文字的結構趨向于合體,里面包含形聲字,但是大多數的筆畫和部首沒有定型。甲骨文的文字形象簡單古樸,既有力量也很挺秀,有很高的藝術性。
金文就是鐘鼎文,是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字體是由甲骨文演變而成的,結構比較圓潤古樸,富有變化,周代的金文多用于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殷商的金文和甲骨文比較相近,字數一般都比較少。金文的代表作品有《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
秦朝的時候將小篆統一成官方的文字,小篆的字體比較長,均勻齊整,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小篆又分為愛書、刻符、鳥蟲書、繆篆、玉筯篆等。愛書是小篆的別稱,刻符是秦朝時期有特殊的用途的篆書體,《說文解字·敘》中記載:“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于符信。”
隸書始于秦朝,在漢魏時期成通用的字體,隸書還有漢隸和唐隸的區分,隸書的字體扁平方折,書寫起來比較方便。
草書書寫的時候筆畫比較連綿,更加便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懷素,楷書就是正書,行書是在楷書的形體紙上書寫的,相對于草書和楷書更加生動簡便,分為榜書、署書、擘窠書、漆書、飛白、瘦金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