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贊譽徐庶時說的話是什麼
是徐庶贊譽諸葛亮吧 “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這是許徐庶贊譽諸葛亮的話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翻譯: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說是確實這樣。當時先主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將軍是否愿意見他?”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訪,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
2. 贊徐庶走馬薦諸葛的詩的意思
“元直走馬薦諸葛”是《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情節,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寫徐庶辭別劉備并最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故事。
文字雖是短短數行,情節卻是一波三折,并且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 徐庶,字元直,化名單福,輔佐劉備,擊退曹軍。
曹操探知徐庶真實身份,又知他侍母至孝,因此將徐母騙至許昌,欲逼迫徐母作書與子,令徐庶棄劉降曹,徐母嚴詞拒絕。后曹操手下謀士程昱仿得徐母筆跡,偽造徐母書信與徐庶,令徐庶投奔曹操。
徐庶接到書信,不辨真假。向劉備辭行,去曹營見母。
送別之時,劉備對徐庶依依不舍,劉備送別之言中有四句話,有真有假,頗有深意;徐庶回答了四次,卻難會劉備之意。 臨行,劉備舉杯對徐庶說:“備分淺緣薄,不能與先生相聚。
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這是劉備對徐庶說的第一句話。
這不是劉備的真心話,而恰恰道出了他最為擔心的事情――徐庶到曹營后,輔佐曹操,與他為敵。劉備所言與所思正好相反,可以看出,劉備是通過這一句話來試探徐庶,想摸清徐庶到曹營之后的人生規劃,以確定將來的徐庶是敵是友。
對于劉備此語,徐庶基本聽出了他的話外之意。徐庶首先向劉備解釋此次半途而別,實為老母的緣故,亦是不得已而為之。
然后向劉備發誓:“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徐庶是重信義之人,到曹營后果真沒有違背誓言,沒有為曹操出謀劃策。
劉備聽了徐庶的誓言,方才稍稍放心。但仍有一事,他始終念念不忘。
劉備言:“先生此去,劉備亦將遠遁山林矣。”這是他對徐庶說的第二句話,也不是他的真心話。
劉備胸有大志,此前經歷破黃巾、戰呂布、投袁紹、拒曹操、依劉表、避蔡瑁等諸多戰事紛爭,委曲求全,皆未能使其喪失大志,徐庶半途而別不可能令其悲觀至此,況襲擊樊城,新勝曹軍,其志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強。劉備此言,意在請徐庶為他出謀劃策,在實力弱小、新失軍師的不利情況下,如何自立門戶,北抗曹操,東拒東吳,成就王霸之業。
但是徐庶卻沒有完全領悟劉備的意思,他可能認為劉備果真因他的離去而灰心喪氣,所以首先解釋自己方寸已亂,即使留在新野,對劉備的事業也毫無裨益。接著對劉備言道:“使君宜別求高賢輔佐,共圖大業,何便灰心如此?”徐庶建議劉備另求高明,共圖王霸之業。
這句話也許正是劉備所期待的,所以劉備的第三句話緊接徐庶的答語:“天下高賢,無有出先生右者。”與前兩句話一樣,這句話也不是劉備的真心話。
表面上似是對徐庶的恭維,實際上是想引導徐庶說出關于伏龍鳳雛的消息。劉備自從結識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后,就知道了伏龍鳳雛的名號。
水鏡先生“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論斷,讓劉備對伏龍鳳雛向往不已。徐庶是水鏡先生的好友,必知伏龍鳳雛的事情。
按照劉備的思維邏輯,徐庶接下去應說:“天下高賢,伏龍鳳雛,出我右者。”然后順理成章地向劉備介紹伏龍鳳雛。
可是,劉備想錯了,此時的徐庶心系老母,方寸已亂,沒有領悟到劉備話中的深意。徐庶答曰:“某樗櫟庸材,何敢當此重譽。”
徐庶將劉備的話當做了對他的純粹贊譽,因此自謙,絲毫沒有想到伏龍鳳雛之事。 徐庶一時沒有領悟,劉備也不好明說,于是文中寫道“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此處看似平淡之筆,實是大有深意。劉備一直在等待徐庶告知他伏龍鳳雛之事,所以不想立即離開。
之后,徐庶終究告辭匆匆而去,劉備凝淚而望,卻被一片樹林阻斷,劉備欲盡伐此處樹林。此時卻見徐庶拍馬而回。
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此處不僅劉備,讀者至此亦異常驚喜。原來,徐庶并非沒有去意,而是終于悟出了劉備的話外之意。
然后,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一位“奇士”。此時,劉備又說了一句話,亦頗有深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這是劉備說的第四句話,是他的真心話。
劉備認為必須要找一個比徐庶更為高明的賢能之人,才有可能消除后顧之憂,此時,他仍在擔心將來徐庶可能為曹操效力。真是那樣的話,他會有更為高明的人應對徐庶。
直到徐庶評價這位“奇士”:“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劉備才欣然打聽此人姓名。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稱伏龍的諸葛亮。 “元直走馬薦諸葛”這段情節,文字簡練,語言生動,含義深刻,將人物的心理描寫得惟妙惟肖。
劉備志向遠大,求賢若渴,說話極有分寸,城府頗深。徐庶本聰明穎悟,但因掛念老母,心緒如麻,對劉備的話語沒有完全領悟。
他走后,水鏡先生偶來劉備軍中拜訪他,知他已奔赴曹營,水鏡先生斷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矣!”因徐母高義,見兒子棄明投暗,必羞見其子。后徐母果然自縊而亡。
據徐庶的聰明才智,應該也能預料到這種結果,但是他卻沒有,這些都說明徐庶當時心緒散亂,難比平常的才智。他確實是至孝之人。
此段的情節簡單,但是作者卻寫得曲折入勝,如徐庶初別劉備,忘卻伏龍鳳雛之事,令讀者不禁為劉備感到惋惜。而徐庶又返回,讓讀者為劉備頓生欣喜之情。
后徐庶終決然離去,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讀者又為劉備稍感安慰。“元直走馬薦諸葛”片段。
3. 請問下面這些歇后語來自《三國》里的哪些故事周瑜討荊州
【第一個】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周瑜三番兩次去向諸葛亮討要荊州,最后賠上了自己主子孫權的妹妹,又折損了很多士兵(賠了夫人有折兵),最后被諸葛亮給氣死了,所以費力不討好.【第二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個故事很長~~劉備與荊州相依為命.他要成就霸業,必先得到荊州.曹操揮師南下,一度使劉備的荊州夢近乎破滅,幸賴魯肅斡旋,與東吳聯全起來,擊敗曹操著才出現一絲轉機.然而當時的孫劉聯盟,東吳處于主導地位,劉備無論從實力上還是道義.都不可能與東吳正面交鋒,爭奪荊州,于是只好生出個法子來借,利用一個"借"字,來達到他據有荊州爭霸圖強的政治目的.但荊州也不是好借的,東吳方面,特別是周瑜,是何等精明之人,豈能讓劉備的圖謀輕易得逞?于是圍繞欲借荊州與反對借荊州展開了一場明爭暗斗. 曹操從南取荊州到戰敗赤壁,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未能在荊州站穩腳跟,北歸時也只對南郡作了重點防守.他急于回到北方去也是必然的,因為如果他多年經營的老巢出了問題,就可能不再有他這個挾天子以令諸的漢朝丞相.他要保持自己的政治實力、繼續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 孫權通過赤壁之戰成了大贏家,不但保住了江東祖業,而且迅即擴展了自己勢力,赤壁之戰后,孫權一方面圍合肥、攻當(上"涂"下"土"),占領了丹陽的黟縣和歙縣,向南擴展;另一方面,進攻荊州向西擴展,并進而想向益州擴展.西占荊州是其重點,由周瑜直接主持、統帥. 起初,劉備、周瑜追擊曹操,一起向南郡進攻,周瑜、程普率領幾萬人馬與駐守江陵的曹操大將曹仁隔江對峙.雙方相持不下.周瑜部將甘寧率兵西上,想先取夷陵,結果被曹仁派兵包圍,形勢危急.周瑜、程普親自前去解圍,大破曹軍,得勝而歸.周瑜一鼓作氣渡過長江,駐兵北岸,對江陵形成包圍之勢,與曹仁進一步相持.經過多次激戰,曹軍傷亡慘重,曹仁不得不放棄江陵北走. 周瑜攻江陵,前后歷一年多時間.劉備乘周瑜與曹仁相持之機,率領自己部隊向南進攻,奪取了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長江以南荊州之地,除南郡一部分地方外,都為劉備所有.此時,劉備實力開始增強,正式成為有自己地盤的一方勢力,正式開始有自己的建制.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察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收稅賦,充實軍資;任命偏將軍趙云兼任桂陽太守.劉備雖有江南四郡,但荊州最重要的南郡在孫權手里.劉備的目標,是要把南郡拿到手. 為此,劉備在赤壁之戰后向朝廷推薦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推薦孫權為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一方面不讓東吳占去了荊州刺史這個職位,一方面又用推薦孫權換取孫權推薦自己的好處.不久劉琦病故,孫權果然推薦曾被朝廷任命左將軍的劉備兼任荊州牧.劉備當上了荊州牧,便向周瑜提出要分點地盤給他.周瑜攻下江陵后,孫權以任命他兼任南郡太守,坐鎮江陵.同時任命程普兼任江夏太守.周瑜不肯多給地劉備,只把長江以南屬于南郡的部分分給了劉備.劉備于是把軍營長江南岸的油口(今公安油江口)并把那里的縣名由原來的孱陵改為公安.因為當時大家尊稱左將軍劉備為左公,公安表示左公劉備在此安營,兼有祝愿平安之意 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原來劉表的部屬大多數歸附到劉備手下.劉備于是以周瑜給他的地太少,不足以容納大家為理由,于公元210年,親自去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把荊州都交給他管理.當時孫權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劉備自公安去鎮江,不遠千里,他都督荊州的心情如此迫切,還因為孫權建議跟劉備一起攻益州,攻了益州后,要劉備出讓荊州.劉備是既想要荊州,又想得益州.【第三個】徐蔗進曹營-- 一言不發為什麼說徐蔗進曹營,一言不發呢?原因是這樣:本來徐庶就是被曹操扣押了他的老母.逼徐庶為曹操效力的 臨走的時候徐庶對劉備說了:"窮其一生.終不為曹設一計的" 當然就出來了后來的成語:人在曹營心在漢徐庶至孝,被操設計困其母而招之,徐母高義而不屈,責徐庶棄明投暗,無顏見兒,自縊.徐庶深恨曹操,所以終身不為曹設一謀【第四個】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張飛繡花.張飛脾氣暴躁,外表也長得兇狠,人家以為張飛完全是一介武夫.結果后來在擒劉延的時候,初顯計謀.后來當陽橋時,用疑兵之計,讓曹操很多將軍多不敢過去.入蜀的時候,擒大將嚴顏也是用的以假亂真之計.所以,后人就用張飛繡花或張飛穿針來形容粗中有細的人. 【第五個】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周瑜打黃蓋. 火少赤壁之時,為了讓曹操相信黃蓋投降,以使得火攻之計成功,周瑜打了黃蓋,實行苦肉計.赤壁之戰時,孫權命周瑜為大都督對抗曹操.為了讓使曹操上當,周瑜和黃蓋決定使用苦肉計.于是在軍事會議上,黃蓋假裝與周瑜意見不和,甚至出言不遜.于是周瑜大怒,下令將黃蓋斬首,眾將苦苦求情,周瑜便將黃蓋處于杖刑,將黃蓋打得臥床不起.這正是做給詐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闞澤為黃蓋獻詐降書,蔡中蔡和又恰好將這一假情報傳回了曹營,曹操就相信了黃蓋,之后赤壁之戰爆發,詐降的黃蓋開船來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計,曹操的船團被黃蓋的火船擊中而著火,加上龐統的連環計和諸葛亮招來的東。
4. 贊徐庶走馬薦諸葛的詩的意思
“元直走馬薦諸葛”是《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情節,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寫徐庶辭別劉備并最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故事。
文字雖是短短數行,情節卻是一波三折,并且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 徐庶,字元直,化名單福,輔佐劉備,擊退曹軍。
曹操探知徐庶真實身份,又知他侍母至孝,因此將徐母騙至許昌,欲逼迫徐母作書與子,令徐庶棄劉降曹,徐母嚴詞拒絕。后曹操手下謀士程昱仿得徐母筆跡,偽造徐母書信與徐庶,令徐庶投奔曹操。
徐庶接到書信,不辨真假。向劉備辭行,去曹營見母。
送別之時,劉備對徐庶依依不舍,劉備送別之言中有四句話,有真有假,頗有深意;徐庶回答了四次,卻難會劉備之意。 臨行,劉備舉杯對徐庶說:“備分淺緣薄,不能與先生相聚。
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這是劉備對徐庶說的第一句話。
這不是劉備的真心話,而恰恰道出了他最為擔心的事情――徐庶到曹營后,輔佐曹操,與他為敵。劉備所言與所思正好相反,可以看出,劉備是通過這一句話來試探徐庶,想摸清徐庶到曹營之后的人生規劃,以確定將來的徐庶是敵是友。
對于劉備此語,徐庶基本聽出了他的話外之意。徐庶首先向劉備解釋此次半途而別,實為老母的緣故,亦是不得已而為之。
然后向劉備發誓:“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徐庶是重信義之人,到曹營后果真沒有違背誓言,沒有為曹操出謀劃策。
劉備聽了徐庶的誓言,方才稍稍放心。但仍有一事,他始終念念不忘。
劉備言:“先生此去,劉備亦將遠遁山林矣。”這是他對徐庶說的第二句話,也不是他的真心話。
劉備胸有大志,此前經歷破黃巾、戰呂布、投袁紹、拒曹操、依劉表、避蔡瑁等諸多戰事紛爭,委曲求全,皆未能使其喪失大志,徐庶半途而別不可能令其悲觀至此,況襲擊樊城,新勝曹軍,其志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強。劉備此言,意在請徐庶為他出謀劃策,在實力弱小、新失軍師的不利情況下,如何自立門戶,北抗曹操,東拒東吳,成就王霸之業。
但是徐庶卻沒有完全領悟劉備的意思,他可能認為劉備果真因他的離去而灰心喪氣,所以首先解釋自己方寸已亂,即使留在新野,對劉備的事業也毫無裨益。接著對劉備言道:“使君宜別求高賢輔佐,共圖大業,何便灰心如此?”徐庶建議劉備另求高明,共圖王霸之業。
這句話也許正是劉備所期待的,所以劉備的第三句話緊接徐庶的答語:“天下高賢,無有出先生右者。”與前兩句話一樣,這句話也不是劉備的真心話。
表面上似是對徐庶的恭維,實際上是想引導徐庶說出關于伏龍鳳雛的消息。劉備自從結識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后,就知道了伏龍鳳雛的名號。
水鏡先生“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論斷,讓劉備對伏龍鳳雛向往不已。徐庶是水鏡先生的好友,必知伏龍鳳雛的事情。
按照劉備的思維邏輯,徐庶接下去應說:“天下高賢,伏龍鳳雛,出我右者。”然后順理成章地向劉備介紹伏龍鳳雛。
可是,劉備想錯了,此時的徐庶心系老母,方寸已亂,沒有領悟到劉備話中的深意。徐庶答曰:“某樗櫟庸材,何敢當此重譽。”
徐庶將劉備的話當做了對他的純粹贊譽,因此自謙,絲毫沒有想到伏龍鳳雛之事。 徐庶一時沒有領悟,劉備也不好明說,于是文中寫道“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此處看似平淡之筆,實是大有深意。劉備一直在等待徐庶告知他伏龍鳳雛之事,所以不想立即離開。
之后,徐庶終究告辭匆匆而去,劉備凝淚而望,卻被一片樹林阻斷,劉備欲盡伐此處樹林。此時卻見徐庶拍馬而回。
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此處不僅劉備,讀者至此亦異常驚喜。原來,徐庶并非沒有去意,而是終于悟出了劉備的話外之意。
然后,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一位“奇士”。此時,劉備又說了一句話,亦頗有深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這是劉備說的第四句話,是他的真心話。
劉備認為必須要找一個比徐庶更為高明的賢能之人,才有可能消除后顧之憂,此時,他仍在擔心將來徐庶可能為曹操效力。真是那樣的話,他會有更為高明的人應對徐庶。
直到徐庶評價這位“奇士”:“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劉備才欣然打聽此人姓名。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稱伏龍的諸葛亮。 “元直走馬薦諸葛”這段情節,文字簡練,語言生動,含義深刻,將人物的心理描寫得惟妙惟肖。
劉備志向遠大,求賢若渴,說話極有分寸,城府頗深。徐庶本聰明穎悟,但因掛念老母,心緒如麻,對劉備的話語沒有完全領悟。
他走后,水鏡先生偶來劉備軍中拜訪他,知他已奔赴曹營,水鏡先生斷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矣!”因徐母高義,見兒子棄明投暗,必羞見其子。后徐母果然自縊而亡。
據徐庶的聰明才智,應該也能預料到這種結果,但是他卻沒有,這些都說明徐庶當時心緒散亂,難比平常的才智。他確實是至孝之人。
此段的情節簡單,但是作者卻寫得曲折入勝,如徐庶初別劉備,忘卻伏龍鳳雛之事,令讀者不禁為劉備感到惋惜。而徐庶又返回,讓讀者為劉備頓生欣喜之情。
后徐庶終決然離去,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讀者又為劉備稍感安慰。“元直走馬薦諸葛”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