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有哪些有名的語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注釋】患,擔憂、害怕。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注釋】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
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
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注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
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注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
武是他的謚號。父母唯其疾之憂。
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注釋】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第四聲),勾結。
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釋】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險。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會明白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注釋】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來行走呢?” 【注釋】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大車指的是牛車。(2) 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注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為仁之)道,就是當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鄉土;君子想著的是法制,小人想著的是恩惠。”
【注釋】懷:思念。 土:鄉土。
刑:法制懲罰。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其相類似的錯誤)。”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釋】游:指游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方:規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三年(多年)沒有改變父親的合乎禮儀的規矩,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
2. 《論語》的一些經典名句
《論語》全文 學而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八佾第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也。
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
3. 論語里有哪些著名的句子,幫忙總結一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遠游,有必有方。”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君子欲訥于言而敏與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食不言,寢不語。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道不同,不相為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之謂之瞽。”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爺,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為知人也。”。
4. 《論語》經典名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些都是平時覺得比較熟的論語名句,一句句粘貼過來的,。
5. 論語 經典句子都有哪些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6. 論語中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7. 摘錄《論語》中20則經典語句并扼要點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8. 論語中經典的語句求論語中最為經典的十句為人處事的準則.不要太多,
1.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有負于你的人和事.不要以怨報怨也不要以德報怨.2.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與好朋友相處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都大包大攬.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4.言寡尤,行寡悔.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自己少一點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