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百姓疾苦的詩句

解夢佬 0

1. 有那些關于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

夜來南風起,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純凈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季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 lenovo 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事,而且寫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顫栗,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對比,這首詩在寫農民在酷熱的夏季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 lenovo 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憫 農李 紳春 種 一 粒 粟,秋 收 萬 顆 子,四 海 無 閑 田,農 夫 猶 餓 死,[注釋]1.憫:憐憫,2.粟:(sù)[簡析]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造型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

2. 沒有有同情老百姓疾苦的詩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還有《豳風*七月》是最早的憫農詩。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掏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廈。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