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恍然大悟的句子
當老師把問題答案公布出來時,他才恍然大悟。
直到被逮捕,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也跟著犯了法。聽了他說的話,大家這才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扶起老人的小伙人不是他撞的。
得到答案后韋小姐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彩信"遲到"了。接了他的電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朋友的惡作劇。
老人的一番話讓少年恍然大悟。聽力老師的講解,我恍然大悟,原來這道題如此簡單。
看孩子追著風箏跑,老王恍然大悟:“我的童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忽然楊柳恍然大悟了,"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我一聽,恍然大悟,心里還蠻感謝這小伙子替我著想。導師一席話如暮鼓晨鐘,撞擊著我的心扉,使我恍然大悟。
看到那樣東西,我恍然大悟了,這不就是我的答案嗎?。
2. 描寫恍然大悟的句子
1. 當老師把問題答案公布出來時,他才恍然大悟。
2. 直到被逮捕,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也跟著犯了法。
3. 聽了他說的話,大家這才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扶起老人的小伙人不是他撞的。
4. 得到答案后韋小姐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彩信"遲到"了。
5. 接了他的電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朋友的惡作劇。
6. 老人的一番話讓少年恍然大悟。
7. 聽力老師的講解,我恍然大悟,原來這道題如此簡單。
8. 看孩子追著風箏跑,老王恍然大悟:“我的童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9. 忽然楊柳恍然大悟了,"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10. 我一聽,恍然大悟,心里還蠻感謝這小伙子替我著想。
11. 導師一席話如暮鼓晨鐘,撞擊著我的心扉,使我恍然大悟。
12. 看到那樣東西,我恍然大悟了,這不就是我的答案嗎?
3. 恍然大悟的句子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確在燈火闌珊處。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春。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還有: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句本來都是言情話相思的佳句,卻被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它巧妙地運用了三句中蘊含的哲理意趣,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了它以深刻的內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本句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詞人柳永的《蝶戀花》。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王國維在這里,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他想說明,對事業,對理想,要執著追求,忘我奮斗,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則采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辛棄疾的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用在此處,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
參考自:
4. 表達恍然大悟的詩句
表達恍然大悟的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賞析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臘月釀制的酒。豚,是豬。足雞豚,意謂雞豬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