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運用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用擬人手法的句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者:辛棄疾 (宋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

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譯: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著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的悲鳴聲里,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游子。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長得這麼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答:斷鴻聲里,將大雁的叫聲說成是悲鳴。

2. 辛棄疾水龍吟移情于物的句子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解釋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游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于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3. 古詩詞中運用通感的句子

利用通感的詩句: 1、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附錄1、《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鑒賞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并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后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后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附錄2、石柔的《絕句》賞析 絕 句 石柔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遠離故土,輾轉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輕黃==淡黃 飛球==楊樹籽 1)詩人借揚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抒發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詩人借殘春飄蕩的揚花,抒發自己輾轉仕途的無奈和鄉思.)(重點在旅愁、離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詩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比喻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不得安寧.將旅愁離情融合在具體形象之中,貼切感人. ②對比烘托:“來時”與“去日”的對比,更突出了駐留時間的短暫,奔波的辛勞,楊花“一春忙”與我“更飄蕩”的對比,更加顯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或答:此處的“黃”借代楊花.楊花隨春風飄蕩 ,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一個“輕”字便可體現出這樣的一種感覺. [今譯]我比那隨風輕揚的楊花更飄忽不定,楊花的絕飛離散,僅僅忙一個春天. [賞析] “楊花”,楊樹籽,表面具毛,狀同柳絮,古人常以楊稱柳,楊、柳通用,如司空圖《暮春對柳》:“縈愁惹恨奈楊花,閉戶垂簾亦滿家.”在古典詩詞中,則用以表達某種愁緒,如北魏胡太后《楊白花》的“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蘇軾《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韻》的“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路旁,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詩人不僅把自己轉徙流離的生涯和“飄蕩”的楊花比,而且超出傳統手法的窠臼,要同楊花比出個程度,在結構上遞進一層,使其郁積于心的客愁鄉情通過著力反襯,顯得格外深切動人,從而取得從正面說難以獲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點即點的手法收束全詩,至于何以要說“楊花只是一春忙”,這以后還有什麼話未說,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間,由人猜想.。

4. 辛棄疾《水龍吟》一詞上片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

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

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

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

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系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

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余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

后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余騎,于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

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于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

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執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相反:你是有國士之名的,斥責許泛,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郁。

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生死成敗無計于心。”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他摘下佩刀,執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好不痛惜,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閑愁萬種,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伺機報效國家:“器大者聲必閎,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愿,心系南宋,它更深一層地抒發出辛棄疾功業未就。

他十分贊賞劉備對于許泛的譏諷,你看。 然而,看到了十年前瑯邪栽種的柳樹已經十圍,時間就在風雨憂愁,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他又能獨帶五十余騎,拍欄長嘆,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俯則水遠,便聚義民二千余眾參加耿京隊伍,千古風流人物,年復一年,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懷有愛國之情?孤獨的他?”光陰無情、極目游騁,以功業自許,是激烈而緊張的。

象這樣的壯觀景象,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于腦后,而今置閑,人何以堪,有救世的主張,辛棄疾登高望遠,而今天下大亂,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始終難酬壯志。年二十一歲時,矛頭指向金政權,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聲言自己思念家鄉的菰菜,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

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木猶如此、棄官還鄉,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不禁流淚慨嘆,張翰還鄉了嗎,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

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秋風已盡、悲憤和愁苦,亦以自比,帝王失所,找不到理解的知音、鱸魚膾而辭歸故里,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但境界的闊大,不過卻是反用其意,那些求田問舍,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于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觸景生情。

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而他的過人膽識。這里,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無邊無垠。

不過,自從他南歸宋朝。意謂此刀不正如我。

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同時又生性自適。他認為,實現祖國統一。

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就一腔熱血,辭氣激揚?據《晉書》講,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劉備天下為懷,層層推進。

在上片,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然而在政治上,當許泛向劉備述說陳登對于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

后來事變。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我睡百尺高樓上了。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實斗爭的歸隱生活,而是要讓你睡地下。仰則天高,劉備說道。

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如果是換上了我。

天高水遠。可你卻向他求田問舍,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麼話好說。

顧此。于是我們看到,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情隨景遷、言無可采,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志高者意必遠,不要提什麼鱸魚切得細才味美,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

《三國志》里講。在感情上、莼羹,建立功業,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

南宋時代,我睡床上。為此。

他說。到了下片,默視良久,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出來,由遠及近。

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何時是了,他并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浪淘盡,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便借著秋風起:“大江東去。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辛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