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開悟人生的句子

解夢佬 0

1. 王陽明的哲理語句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王陽明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之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知行合一”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

“ 人須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2. 王陽明的十大經典語錄

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于己的敵人。

作為史上極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為后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1、“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

有一天,他一本正經的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笑笑,又思考了一會,才做出他自認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

老師不自然地“哦”了一聲:“怎麼?你還有不同的看法?”王陽明夸張地點頭,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2、“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游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

據知情人透露,這個和尚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 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這句話就是傳說中禪宗和尚的禪機。所謂禪機,就是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讓接收方觸機領悟。

不知是王陽明的禪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總之,和尚驚慌的睜開眼,“啊呀”一聲。 王陽明盯緊他,問:“家里還有何人?” 和尚回答:“還有老母。”

“想念她嗎?” 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

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于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無法動用悲傷的表情了,于是都來安慰他。

他的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他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5、“光不僅在燭上” 故事背景: 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在岸邊如信徒朝圣一樣虔敬的希望和王陽明見面,王陽明答應了。徐樾還處于王陽明心學的初級階段——靜坐,他確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諦。

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說明,徐樾就興奮的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于事物。

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里的蠟燭的光說:“這是光。”

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

徐樾拜謝而去。 6、“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陰歷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陽明從一個美的出奇的夢中醒來,他問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龍鋪(今大余縣青龍鎮赤江村)。”

王陽明又問:“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陽明笑了一下:“到南康還有多遠?” 弟子回答:還有一大段距離。

王陽明又是一笑,恐怕來不及了。 他讓人幫他更換了衣冠,倚著一個侍從坐正了,就那樣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積叫進來。周積匆忙的跑了進來,王陽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睜開眼,看向周積,說:“我走了。”

周積無聲的下淚,問:“老師有何遺言?”船里靜的只有王陽明咝咝的呼吸聲。 王陽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點力氣向周積展現了一個微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7、“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麼?” 故事背景: 關于“盜賊也有良知”這個論點,王陽明并非信口開河,而是有事實依據。

據說他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

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 王陽明于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

大盜說:“脫就脫!” 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 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 大盜這回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

3. 王陽明的名言

1、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學貴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種樹然。

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

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

勿作葉想。勿作花想。

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沒有枝葉花寅。 6、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8、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10、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寧靜不寧靜。 11、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17、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4. 王陽明人生勵心課:幸福只在心中求

書籍王陽明人生勵心課幸福只在心中求裝幀精美,鶴闌珊將司空見慣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駕馭,從外表到內文,從天頭到地腳,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滲透,從視覺效果到觸覺感受始終追求秩序之美的設計理念把握,并能賦予讀者一種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滿足,用正能量激勵內心,開啟幸福的活法。

知名王陽明研究專家鶴闌珊開本大小很合適,充滿活力的字體不僅根據書籍的體裁、風格、特點而定.字體的排列,而且還讓讀者感受受第一瞬間刺激,而更可以長時間地品味個中意韻。從秩序有臻的理性結構中引伸出更深層更廣瀚的知識源,創游一番想像空間,排列也很準確,圖像選擇有規矩,構成格式、版面排列、準確的圖像選擇、有規矩的構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個性化的紙張運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藝幸福不是你有裝修豪華的房子,也不是有令人艷羨的汽車,更不是富可敵國,當然也不是擁有無邊的權勢。

幸福只是別人通過任何方式都無法感知的屬于你自己的一種心靈深處的美好感覺。王陽明人生勵心課結合當下人的心靈困境,對王陽明心學的精髓進行解讀,從中尋找能夠解決心靈困境的藥方,關涉的都是如何消除內心的煩惱、如何尋求人的內心幸福等主題,道理精妙,啟發性強,為人們一步一步接近真正的幸福指明了方向。

近似在演出一部靜態的戲劇。插圖也十分好,書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圖形.包括插圖和圖案.有寫實的、有抽象的、還有寫意的。

具備了科學性、準確性和感人的說明力,使讀者能夠意會到其中的含義.得到精神感受。封面色設計雖然只是書刊裝幀中的一部分但這個書設計彩鮮艷奪目、協調統一,設計出來的畫面,顯得比較豐富不會給人看一眼就產生沒有看頭的感覺,幸福須在心中求徐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傳習錄·徐愛錄到底什麼樣的活法才算幸福,大多數人心中都有如下的認知金錢、名利、地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只有具備這些才能證明人生的高度而人生的高度決定著幸福指數。

但事實卻是,很多人在追求這些東西的同時,承受了太多壓力,導致心靈沉重不堪。我們不能確定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就一定幸福,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金錢、名利、地位,往往以人們的精神補償費的形式而出現。

這種情形讓我們不禁一震生活給我們一塊糖,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受到的委屈太多!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心中沒有喜悅,反而不停地覺得心累,這真的還是幸福嗎1508年,被官場逐出、流放到貴州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驛那濃密的原始森林中,突然悟出了一個讓心靈幸福的方法。他斷然放棄前賢朱熹提倡的去外界求取人生價值的方法,突然頓悟人生價值只能在心里求到心外去求,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