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表里不一的比喻句子

解夢佬 0

1. 形容人表里不一的詞語

【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當面說的是一樣,背后說的又是一樣。

比喻表里不一,口是心非。【道不由衷】:道:說話;衷:內心。

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指說假話,表里不一。

【兩頭白面】:白面:面粉,比喻糊涂或被人蒙騙。對兩頭都掩飾、隱瞞。

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兩面糊弄,兩頭討好。【兩頭三面】: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兩面糊弄,兩頭討好。

同“兩頭白面”。【貌是情非】: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比喻表里不一。【貌是心非】: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比喻表里不一。同“貌是情非”。

【面是心非】:指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內荏外剛】:荏:軟弱;剛:堅強。

內心怯懦,外表剛強,指表里不一。【耍兩面派】:耍兩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對斗爭雙方都采取敷衍的行為。

【外親內疏】:疏:疏遠。外表親密無間,內心冷若冰霜。

形容表里不一。【言行不類】: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指人表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羊頭狗肉】:比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陽儒陰釋】:陽:表面上;儒:儒家;陰:暗地里;釋:釋迦牟尼,泛指佛教。表面上闡述儒家學說,暗地里在宣傳佛家觀點。

形容表里不一。成語(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43662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

2. 形容表里不一的名言警句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慎其獨:在獨處無人時.對自己的行為謹慎不茍。本句大意是: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情況下,行為也要謹慎不茍。“慎獨”一詞即從此來。一個人要保持美好的品德,不須要別人監督,也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那些表里不一,陽奉陰違.具有雙重人格的兩面派人物,當引此名句為戒。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花言巧語,甜言蜜語、滿臉堆笑、滿臉偽善,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足恭:過分恭敬。

3. 形容一個人表里不一的詞語

名不副實、貌是情非、質非文是、兩面三刀、表里不一

一、名不副實 [ míng bù fù shí ]

【解釋】:副:相稱,符合。名聲或名義和實際不相符。指空有虛名。

【出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縣、區、鄉各級民眾政權是普遍地組織了,但是名不副實。

二、貌是情非 [ mào shì qíng fēi ]

【解釋】: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

【出自】:唐.佛經《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翻譯】:信任可以說是心與事背,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三、質非文是 [ zhì fēi wén shì ]

【解釋】: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的實質。

【出自】:漢·揚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質非也……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翻譯】:他的文章是正確的,它的本質是不對的……羊質而老虎皮,看到草而游說,看見豺狼就戰,忘記了皮的老虎了。

四、兩面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

【解釋】:比喻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你這“兩面三刀”的東西,我不稀罕。

【翻譯】:你這“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我不稀罕。

五、表里不一 [ biǎo lǐ bù yī ]

【解釋】:表面與內在不一樣。

【出自】:春秋.孔子刪定《尚書》后所剩《逸周書·謚法解》:“行見中外曰愨。”

【翻譯】:行為(作為)表現出他的內心和外表。

4. 【關于表里不一作文】

表里不一,形容事情表面與內在不一樣。

形容人的外邊與內在不一樣;形容物外表與本質不一樣。 總說不能“以貌取人”,但是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不“以貌取人”呢?設想一個如果長的想鐘樓怪人的人,你能認為他有多麼優秀?結果顯而易見。

這里我們可以說說寫作文,語文老師總是說可以從一個人寫的作文看出一個人的本質以及這個人的書面表達能力。其實這里你別看那些看上去寫作文很差的學生,好象真的要好好學語文才行一樣,其實背地里寫情書溜著呢。

說到這里可以來說說寫作,記得在網上看見一個帖子,發貼人發了一首詩,詩題為“臥春”。 “臥梅又聞花,臥知繪中天。

魚吻臥石水,臥石答春綠。” 發帖人希望能得到廣大網友的幫助知道這首詩的意思以及所要表達的意境。

在回帖人里面有這麼一則回復,帖子開頭并沒有直接的進入主題,而是先說了自己是某個地方的“專家”。帖子寫道。

“這首詩不講究韻律,不是韓愈所作,這種五言絕句肯定是柳宗元反對駢驪文那時候創作的,我曾在《中國文學史》上見到過……”后面說的也都是寫如前面一樣的話,還解釋這首詩的意思,最后還說了這麼一句。 “好詩!好意境!” 看見了這則回帖的人都對這位“專家”肅然起敬,紛紛發表了對這位“專家”見解的肯定,更是多看了這首詩好幾遍,生怕后憾。

直到后來,發帖人自己給出了翻譯文,其實發帖人是在做一項社會調查,看看人們的看法。文中題目“臥春”赫然變成了“我蠢”。

“我沒有文化,我只會種田。欲問我是誰,我是大蠢驢。”

翻譯文已經給出了,那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自然已經不用多做解釋了,看到答案的人對這首詩的印象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同帶人也把那“專家”損了。 說到這里可以來說說現在老說的經濟發展了。

記得以前去過一個表面繁榮的工業區。一座座巨大的工廠分布在路的兩邊,巨大的煙囪排出五顏六色的氣體,將天空點綴得如節日般喜慶。

工廠排出的彩色的水讓周圍的河道也絢麗繽紛,和天空相映成趣,魚兒紛紛浮出水面感受改革開放的春風,空氣的味道都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在四車道的大路上,卡車歡快地直冒黑煙,運輸著生產物資,轎車也歡快地拉者警報,載著來視察的領導。

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雖然繁榮的景色的確能振奮人心,但是我相信這種景象是大多數人不希望見到的。

表里不一,形容事情表面與內在不一樣。人或物都有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