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于人生要有規劃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里感悟生活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 論語中表現人生學習和道德修養的句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修身做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生哲理)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習方法)。

3. 《論語》中關于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1.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即是說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3.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4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告訴我們危難之際,才能見真英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或(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社會現象即面對著利害關系。特別是事變關頭,才能真正識別君子的操守,同時也指出為人須如松柏之堅韌剛強,要經得起時間環境的考驗。)

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評析本段:后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