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的句子

解夢佬 0

1. 類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句子

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另外,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有大量詞句,表明了:其實,英雄豪杰之悲,不一定是嬴不得全世界的凄慘,而是窒礙難圓、賠上性命的死呆。生命的來臨與消逝,即使蓋世英雄也無法過問,不能預知。平凡人物的悲哀,是生無補于時,死無傷于世,而生死動靜,只不過與蜉蝣寄予天地無異。至于挾飛仙以遨游的樂趣、抱明月而長終的夢想,不論偉大的圣賢,抑或卑小的漁樵,都無法實現。蘇軾正是參透這一至理,他在精神上才占據了常人難及的高地,無論何種風浪,百般刀劍,都不能動搖他思想的邁勇、精神的高貴。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

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

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

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闡述了一個人應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不因外物的好壞而感到歡喜,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悲傷。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闡述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即一個人不管處在什麼境地,都應該豁達;處在人生的峰巔不沾沾自喜,處在人生低谷不暗自傷心。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部分句子: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矣!”…… 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4.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