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可以表達知音的句子

解夢佬 0

1.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善聽者可以說是善奏者的知音

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

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 《雁門集》

合意友來情不厭,知心人至話投機。 (明)馮夢龍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易.系辭上》

嬰其嗚矣,求其友聲 。 《詩經.小雅》

樂莫樂兮新相知。 (戰國)屈原

刎頸之交。 漢書.諸葛豐傳》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論語.子路》

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戰國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 《史記》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選.爭報恩》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唐)張九齡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親。 (唐)杜甫

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樸子.交際》

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張九齡>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韓愈>

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祖詠>

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沉中路分。賀蘭進明>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杜甫>

君有奇才我不貧。 (清)鄭板橋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翁照>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戰國)莊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晉)付玄

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唐)李白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壽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 (宋)歐陽修

人生樂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后頭。 (明)馮夢龍

于患難風豪杰。 (清)魏禧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 (清)曹雪芹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宋)顧夏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漢書》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鮑溶

大丈夫處世處,當交四海英雄。《三國志.蜀書.劉巴傳》

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陳剛中

朋友,以義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漢樂府》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 。 (宋)歐陽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史記》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晉)陶淵明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唐)白居易

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 (唐)賀蘭進明

今日樂相樂,別后莫相忘。 (三國)曹植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明)馮夢龍

一貴一賤交情見。 (唐)駱賓王

2. 知音一詞來自于《伯牙善鼓琴》中哪一句

出自: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心里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高聳的樣子像泰山!”心里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寬廣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鐘子期都能領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邊停下;心中傷感,于是取過琴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我從哪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3. 伯牙善鼓琴表達什麼感情

伯牙喜歡彈琴,鐘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不管伯牙彈奏甚麼,鐘子期都能準確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絕弦,終生不再彈琴.表明了“士為知己者死”得一種真知己的境界.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