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學以致用的句子

解夢佬 0

1. 關于學以致用的名言警句

太多了,我只復制了一部分。

我把網址貼上來了,有空多看看!祝你好運!健康快樂每一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

(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E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

2. 帶有學以致用成語的句子有哪些

關鍵詞:成語 語境 理解運用 內容摘要:根據蘇教版教材聯系課文內容編排成語的特色,結合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創設與課文相關的語境,讓學生對成語學以致用。

聯 系 課 文,學 以 致 用 ——談蘇教版三年級成語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構想的提出 將成語編進教材,讓孩子們抓住小學階段這一記憶的黃金時期,積累一些成語,打好人生的底色。當然,記誦只是學習成語的第一步,還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感悟。

我們不倡導用過去那種解釋詞語的方法來教學成語,在“理解”上耗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怎樣讓成語的理解低耗高效?筆者的做法是創設與課文相關的語境,讓學生學以致用。

理論依據一: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實踐證明:兒童學習語言,對于某個成語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個成語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運用,而是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逐步地加深了對這個成語的理解,逐漸地知道了該怎麼運用這個成語。

實際上這是一個動態的逐步深化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要為學生搭建學用平臺。

理論依據二: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他們理解詞語,不是從概念上去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而是用相關的表象來說明她對這個詞的理解,因而以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為理解成語的意思的中介是行之有效的。蘇教版教材的許多成語都是以課文為載體,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結合課文內容創設相關的語境讓學生理解、運用成語,就是化抽象為具象。

二、具體的操作 蘇教版教材成語的編排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就與課文密切相關這一個方面來談,聯系方式的多樣性就為我們創設語境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資源。筆者嘗試著做了一下主觀的梳理分類,并就這些類別具體談如何創設語境,讓學生學以致用。

完全相配型。就是八個成語語意貫通,與課文內容完全相配,一看就知是教材中某篇課文在敘述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

如,第五冊《練習4》的八個成語:忍辱負重 以屈求伸 發奮圖強 救亡圖存 臥薪嘗膽 催人奮進 羽翼豐滿 報仇雪恨就是來自課文《臥薪嘗膽》。課文是個歷史故事,可為學生設計復述全文的一段文字: 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

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會稽一戰,越國打了敗仗。

只好去給吳王當奴仆。他(忍辱負重)、(以屈求伸),只為(救亡圖存)。

他在吳國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國后,他時刻不忘(報仇雪恨),于是他(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國終于轉弱為強、(羽翼豐滿),出奇兵滅掉了吳國。

越王勾踐的精神真是(催人奮進)。 同類的還有第六冊《練習1》中的八個成語: 氣象萬千 風云變幻 奇峰異嶺 若隱若現 騰云駕霧 飄飄欲仙 白云蒼狗 瞬息萬變 八個成語把廬山云霧的特點全面加以描摹,那我們則可以把全文進行簡縮,提煉出關鍵句,讓學生把成語綴入其中: 廬山的云霧(氣象萬千),(風云變幻)。

有時像(奇峰異嶺),(若隱若現);有時像似(白云蒼狗),(瞬息萬變)。走在山道上,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同樣還有第六冊《練習3》中的八個成語: 風華正茂 出類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揮 筆下生花 力透紙背 透過這八個成語完整地再現了課文整個的敘事過程,只要將課文的精彩句段加以拼接,就可設計一個精彩的語境: 少年王勃(風華正茂),(出類拔萃),(才思敏捷)。當滕王閣整修一新時,他參加都督舉行的宴會,在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的文章卻無人敢答應的情況下,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邊看邊想,(文思如泉)。

他(手不停揮),(筆下生花),(力透紙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文《滕王閣序》。真可謂(后生可畏)! 學生對課文內容熟悉,對成語的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成語完全與課文內容匹配,所以學生填寫起來非常自如。

部分相配型。八個成語不是從整篇課文中提煉出的,而是與課文的部分段落結合緊密,如第五冊《練習5》的八個成語: 大街小巷 人頭攢動 風馳電掣 車水馬龍 華燈初上 流光溢彩 美輪美奐 巧奪天工 就與課文四五六三段的描寫契合,我們可依課文的描述,概括出一個精練簡短的片斷,讓學生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將成語填入。

如: 香港是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平時(大街小巷),(人頭攢動)。

奔流不息的汽車(風馳電掣),街道上(車水馬龍)。到了夜晚,(華燈初上),(流光溢彩)。

香港真是一顆(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東方之珠”! 由于八個成語排列順序與課文的敘寫過程步調一致,學生根據已熟悉的課文,輕松地依序把成語填入其中。 提煉主旨型。

八個成語都是描繪課文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其實就是用八個成語對文章的主旨進行了提煉。 如《練習5》中的八個成語: 沙漠之舟 自強不息 忍辱負重 始終如一 飛沙走石 志在千里 義無反顧 堅守不移 都是描繪“沙漠之舟”駱駝的精神,就可結合課文,設計出一個簡短的語境,集中點出駱駝的精神: 在茫茫的大沙漠中,駱駝(忍辱負重),(始終如。

3. 帶有學以致用成語的句子有哪些

關鍵詞:成語 語境 理解運用 內容摘要:根據蘇教版教材聯系課文內容編排成語的特色,結合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創設與課文相關的語境,讓學生對成語學以致用。

聯 系 課 文,學 以 致 用 ——談蘇教版三年級成語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構想的提出 將成語編進教材,讓孩子們抓住小學階段這一記憶的黃金時期,積累一些成語,打好人生的底色。當然,記誦只是學習成語的第一步,還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感悟。

我們不倡導用過去那種解釋詞語的方法來教學成語,在“理解”上耗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怎樣讓成語的理解低耗高效?筆者的做法是創設與課文相關的語境,讓學生學以致用。

理論依據一: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實踐證明:兒童學習語言,對于某個成語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個成語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運用,而是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逐步地加深了對這個成語的理解,逐漸地知道了該怎麼運用這個成語。

實際上這是一個動態的逐步深化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要為學生搭建學用平臺。

理論依據二: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他們理解詞語,不是從概念上去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而是用相關的表象來說明她對這個詞的理解,因而以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為理解成語的意思的中介是行之有效的。蘇教版教材的許多成語都是以課文為載體,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結合課文內容創設相關的語境讓學生理解、運用成語,就是化抽象為具象。

二、具體的操作 蘇教版教材成語的編排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就與課文密切相關這一個方面來談,聯系方式的多樣性就為我們創設語境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資源。筆者嘗試著做了一下主觀的梳理分類,并就這些類別具體談如何創設語境,讓學生學以致用。

完全相配型。就是八個成語語意貫通,與課文內容完全相配,一看就知是教材中某篇課文在敘述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

如,第五冊《練習4》的八個成語:忍辱負重 以屈求伸 發奮圖強 救亡圖存 臥薪嘗膽 催人奮進 羽翼豐滿 報仇雪恨就是來自課文《臥薪嘗膽》。課文是個歷史故事,可為學生設計復述全文的一段文字: 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

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會稽一戰,越國打了敗仗。

只好去給吳王當奴仆。他(忍辱負重)、(以屈求伸),只為(救亡圖存)。

他在吳國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國后,他時刻不忘(報仇雪恨),于是他(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國終于轉弱為強、(羽翼豐滿),出奇兵滅掉了吳國。

越王勾踐的精神真是(催人奮進)。 同類的還有第六冊《練習1》中的八個成語: 氣象萬千 風云變幻 奇峰異嶺 若隱若現 騰云駕霧 飄飄欲仙 白云蒼狗 瞬息萬變 八個成語把廬山云霧的特點全面加以描摹,那我們則可以把全文進行簡縮,提煉出關鍵句,讓學生把成語綴入其中: 廬山的云霧(氣象萬千),(風云變幻)。

有時像(奇峰異嶺),(若隱若現);有時像似(白云蒼狗),(瞬息萬變)。走在山道上,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同樣還有第六冊《練習3》中的八個成語: 風華正茂 出類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揮 筆下生花 力透紙背 透過這八個成語完整地再現了課文整個的敘事過程,只要將課文的精彩句段加以拼接,就可設計一個精彩的語境: 少年王勃(風華正茂),(出類拔萃),(才思敏捷)。當滕王閣整修一新時,他參加都督舉行的宴會,在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的文章卻無人敢答應的情況下,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邊看邊想,(文思如泉)。

他(手不停揮),(筆下生花),(力透紙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文《滕王閣序》。真可謂(后生可畏)! 學生對課文內容熟悉,對成語的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成語完全與課文內容匹配,所以學生填寫起來非常自如。

部分相配型。八個成語不是從整篇課文中提煉出的,而是與課文的部分段落結合緊密,如第五冊《練習5》的八個成語: 大街小巷 人頭攢動 風馳電掣 車水馬龍 華燈初上 流光溢彩 美輪美奐 巧奪天工 就與課文四五六三段的描寫契合,我們可依課文的描述,概括出一個精練簡短的片斷,讓學生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將成語填入。

如: 香港是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平時(大街小巷),(人頭攢動)。

奔流不息的汽車(風馳電掣),街道上(車水馬龍)。到了夜晚,(華燈初上),(流光溢彩)。

香港真是一顆(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東方之珠”! 由于八個成語排列順序與課文的敘寫過程步調一致,學生根據已熟悉的課文,輕松地依序把成語填入其中。 提煉主旨型。

八個成語都是描繪課文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其實就是用八個成語對文章的主旨進行了提煉。 如《練習5》中的八個成語: 沙漠之舟 自強不息 忍辱負重 始終如一 飛沙走石 志在千里 義無反顧 堅守不移 都是描繪“沙漠之舟”駱駝的精神,就可結合課文,設計出一個簡短的語境,集中點出駱駝的精神: 在茫茫的大沙漠中,駱駝(忍辱負重),(始終如。

4. 倡導學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你好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緝互光就叱腳癸協含茅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戰國〕荀子 △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

——〔漢〕劉向 △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無焉,為眾人。——〔漢〕揚雄 △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

——〔漢〕戴德 △知而弗為,莫如勿知。——《孔子家語》△懸言物理,不可以言盡也;施之于事,言之難盡,而試之易知也。

——〔晉〕傅玄 △朝有所聞,則夕行之。——《后漢書》△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唐〕魏征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責于知之。——〔宋〕司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宋〕程頤 △天下大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宋〕陸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知,譬則目也;行,譬則趾也。——〔宋〕楊萬里 △大抵學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宋〕朱熹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宋〕朱熹 △行動,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宋〕朱熹 △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

——〔宋〕劉過 △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宋〕楊時 △學貴乎成,既成矣,將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業,用而不能成其學,則非學矣。

——〔宋〕楊時 △知有淺深,則行有遠近,此進學之效也。——〔宋〕楊時 △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宋〕楊時 △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宋〕呂祖謙 △學道者正如學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獨有一言,愿獻于君者,曰行。——〔宋〕文天祥 △論學則觀其身,論政則考其時。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明〕王守仁 △耳目之聞見,善用之足以廣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歲歲笑書奴,生世無端同處女。世人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

——〔明〕李贄 △“體驗”二字,學者最親切。——〔明〕胡居仁 △學要來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學者先當理會身心,此是萬事之根本。——〔明〕胡居仁 △處難處之事,可以長識;調難調之人,可以練性,學在其中矣。

——〔明〕徐禎稷 △學者能集眾長,合而為一,若易牙以五味調合則為全味矣。——〔明〕謝榛 △善學者志在乎圣人,而行無忽乎卑近。

——〔清〕黃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清〕王夫之 △知行為二,雖知猶無知,雖致猶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清〕曹雪芹 請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