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中意境優美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浣溪沙中與作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相近意境的語句是

《浣溪沙》中與作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相近意境的語句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詩人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執著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志林》卷一云:“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這里所指的歌,就是這首詞。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2. 詞牌名《浣溪沙》中有哪些頗具意境的詩詞

1.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 唐·韓 偓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瑯玕。 骨香腰細更沈檀。

2.《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此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3.《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北宋·蘇軾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采桑姑。

*此詞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于前后對比、溫馨的畫面之中隱含了詞人欣喜的心態。上片中紅、綠、黃、白等色彩和諧搭配,動景、靜景巧妙結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運筆靈動、構思精巧。

4.《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北宋·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詞作曾被譽為《淮海詞》中小令的壓卷之作,描繪一個女子在春陰的懷抱里所生發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上闋寫陰冷的春天早晨,下闋所寫眼前景物,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法,融情入景,明寫景,實寫人的愁怨,其構思之精巧,意境之優美,猶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藝術品。

全詞意境悵靜悠閑,色調輕淺幽渺,含蓄有味。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

此調有平仄兩體。平韻體始于唐代韓偓,流傳至今;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

全詞分上下兩片,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雙調,四十二字。

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3. 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好在那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

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

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

《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注釋 [1]選自《珠玉詞》。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現在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浣溪沙,詞牌名 [2]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 [3]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 譯文 填一曲新詞吟唱斟一杯美酒仔細品嘗,非常愜意而寵辱皆忘。去年這時的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

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鑒賞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

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

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

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留戀,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

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

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編輯本段]十、浣溪沙-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主旨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鑒賞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里,而文章富貴,出于天然。

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

’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這段話頗能道出晏殊富貴詞的獨特風格。這首詞前五句描寫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跡,細節刻畫,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錦繡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澤與氣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環境寫得博大高華,充滿富貴氣象。

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既不是傷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羈旅思鄉游子的離愁,。

4. 《浣溪沙》詩句中體現淡淡閑愁句子是

你知道《浣溪沙》是詞牌名嗎?你沒有具體到作者和原文,那是沒有辦法幫你的。

現提供一些資料供你參考:也許能幫到你。 浣溪沙,詞牌名。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

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

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

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

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張泌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賀鑄名《減字浣溪沙》;韓淲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 浣溪沙 “廣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清和風里綠蔭初”句,名《清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名篇賞析 浣溪沙 蘇軾(其一) 內容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注釋 1.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簌簌,下落貌。

2.繅車:抽絲工具。 3.牛衣:《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

"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 4.想要。 5.漫:隨便。

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

皮日休《閑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譯文 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

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著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

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詞至蘇軾,題材、意境、筆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詞中絕少出現的農村田園風光也出現在蘇軾詞中。元豐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了一組《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

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繅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的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響繅車”一句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細心、興奮。

“牛衣古柳賣黃瓜”一句則換了一個角度寫作者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

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

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

其中“試問”一詞寫出了作者既滿懷希望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

5. 蘇軾的浣溪沙中描寫清泉詩自然優美景色的詩句是哪句

原詞: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背景:蘇軾被貶黃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光,下片情景生情,迸發一段坦蕩、樂觀、令人奮發的議論.賞析或描述: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在小溪里, 松林間清沙小路干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叫. 誰說人老了沒法再回到青少年時代?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地向西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 【主題思想】 這首詞集中體現了詩人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這種執著的生活態度和曠達樂觀的性格. 【結構內容】 小序交代該詞是瀏覽清泉寺時所作.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反映了作者貶官期間的凄冷環境和悲涼的心情.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生感,自我勉勵,表達出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寫作特點】 即景抒情,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情、景、理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