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感悟人生的句子落寞

解夢佬 0

1. 佛經中化解孤單寂寞的經典語句

第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2. 佛學經典參悟生命、人生的句子

諸法無常,諸法無我.何其自信,本自清靜,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何其自信.能生萬法,何其自信.本無生滅!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您自己可多聽靜空法師光碟,書籍,有很多.但如果要看,但一定不要看別人毀謗靜空發師的.佛法中,開悟明理者,定無見取見.邊見.更加絕無對立.再者.信為佛法學習中的基礎.所以,非禮勿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者也,

一年多后 附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盤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推薦每天做為早晚功課念誦)

3. 有沒有佛說人生經典人生感悟人生句子這首詩歌新聞

1、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2、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3、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4、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5、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6、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7、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8、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9、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10、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11、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12、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13、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14、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15、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16、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17、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

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18、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19、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20、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21、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22、萬法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23、緣起即滅,緣生已空。24、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25、讓我普渡蕓蕓眾生。

26、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27、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28、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

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29、握緊拳頭,你的手里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30、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31、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32、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33、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34、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35、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煉舍利子得正菩提!渾忘世間一切煩惱。

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

36、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于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37、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欲望中。

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38、不可因傳說而信以為真;不可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權威而信以為真。

人藉著自己一生的實踐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39、地獄在哪里?地獄在我們的身心里。

我們由于欲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欲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 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欲望之火。

就像背負號草的人見到野火須走避一樣……40、見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誘惑、連忙把眼睛挖出來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心才是受誘惑的主角,邪惡之心如能斬斷,作為配角的眼睛就不會輸入邪惡了。

41、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他們才會變得不快樂……42、佛嘆道: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43、宇宙與人,皆有五類:色、受、想、行、識,合為五蘊。物質世界的五蘊熾盛,引誘著人的五蘊炙盛,于是種種貪欲翻卷了起來,將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

所謂的只取一瓢飲,成了昏黃卷冊中一句死氣沉沉的偈語,喪失了當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蘆葦,再渡不起我們沉重的身軀。

44、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45、皮囊好惡,原是無常。

46、人應該學會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47、出世間。

48、萬物于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49、蒼生難渡。

5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51、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52、萬法緣生,皆系緣分!53、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54、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55、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56、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于生滅,心便能安靜。

4. 有沒有好的佛學經典,道學經典的講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書籍

金剛經:《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于《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中國依鳩摩羅什譯本為流行本,一般所說的《金剛經》都指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科判則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剛經》古來依無著和世親的論釋為中心被理解,爾后由三論、天臺、華嚴、法相、禪、真言等各宗的觀點加以理解和發展。

法華經:《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凈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于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于法華、涅盤之最后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抱樸子:《抱樸子》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自稱“屬道家”;“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稱“屬儒家”。“外篇”中《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等篇有關于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 <;抱樸子>;在道家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認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對道家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葛洪寫成《抱樸子》內外篇。

南華經:《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為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莊子,戰國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一說今河南商丘東北)。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漢書 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后世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