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境界句子

解夢佬 0

1. 人生4大境界是什麼

自然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2. 人生的四境界

人生的四個境界

第一境界:這一類人已經擁有了獨立的靈魂,他們善于思考,不斷反省,他們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悲歡離合.如果沒有較大的挫折和剎那間的頓悟,終其一生,他們始終被自己的生活左右,被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左右.但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層,他們是平凡的,他們是渺小的,他們是偉大的.

第二境界:壁立千刃,無欲則剛,則為固.他們也許已經經歷了大喜大悲,他們也許看破紅塵.但他們明白,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是執著,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隨著時光的流逝,時間的變遷.他們不為之所動,達到一種肉不為靈所動,靈不為肉所驅的平衡狀態.他們已經明白了生存的意義.他們習慣用深邃的眼神凝視著遠方,感悟著這個世界,享受著生命帶給他們的美妙和寧靜.

第三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達到第二境界那堅如磐石的心悄悄被悟化的時候,你就是那最接近神的人.

第四境界: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當你的靈魂被拋到宇宙的最深處,驀然回首,已過千百億年.地球,太陽,銀河已不復存在.這是空的境界,空的境界跨越的愛與仇,是與非,生與死,物質與意識,時間與空間的最高境界,象由心生,境隨意動,一種徹底無我的唯心.

3. 人生的三種境界.詩句

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引三首宋詞描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故稱人生詞三境界. 第一種境界的詩句引自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種境界的詩句引自柳永的《鳳棲梧》: 獨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的詩句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還有人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等等,林林總總,琳瑯滿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歷程,是個復雜而多變的過程,對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一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種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初識世界,純潔無瑕,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

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說“6”“9”不掉頭,就出了個題:“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6歲的小女孩爭著說等于15,人們都向她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寶貝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并責怪自己的思想太復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時機。

這里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這種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感覺到社會并不那麼單純,現實也并不那麼美好,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嘆息,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望著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凈,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境地。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針對那些走過大半輩子或經歷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經歷了種種事件,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種曾經滄海的感覺,茅塞頓開,回歸自然。

也許經歷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會為無謂的事或無傷大雅或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傷腦費神。任爾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

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們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觀棋者、看戲人的角度來看事物,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正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國維所道“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都希望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這第三境界,體味那戰勝自我,超越極限后一覽眾山小的勝利感,然而在這自我提煉、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歲月中,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結果而結果,我們只有從容走過,無需彷徨,無需猶豫,無需茫然。

我們應當往第三種境界發展,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從煩惱和執著中來,應到無煩惱無執著處去。

其實凡事看開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說明了人應當看戲者,觀棋者嗎。也許別人是對的,但我們也沒有錯,很多事情都無法挽回,再偉大的事情最終也成云煙,所有瘋狂之后總歸于平靜,我們除了平靜又能怎樣呢?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一切,平靜珍惜一切。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夢,接受世事無常。正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4. 人生三境界,人生四境界

輝煌的人生路有三重天,第一重天是當總統或成為億萬富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讀一讀“百萬富翁的創造者”拿破侖.希爾的《成功規律》就可知曉。

第二重天是超凡脫俗、“笑傲江湖”。在你尚未開始向總統和億萬富翁邁步之前,先想象一下自己已經當了總統和成了億萬富翁,然后盡情地在意念中感受那種輝煌,結果你發現當總統或成了億萬富翁并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反而覺得那是一種累贅、是一種負擔,人生應該有更高的境界,世俗社會的一切已經無法滿足你的追求,但你又無法擺脫世俗社會的影響和牽絆,這時候你的思維就必然要向如何獲得最大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區域發展,你的智慧就上了一個層次,你就可以理解到凡事執著的壞處,在俗事中成功或獲得的害處,你就可以達到“隨緣而化、隨遇而安、隨機而做、隨性而動”的境界,就可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境界,這時候,就可以“笑傲江湖”了。

第三重天是知曉了宇宙的奧妙,人生的真諦,這時候的感覺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你就達到了釋迦牟尼佛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你就知道了生命本身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就可以進入“極樂界”了,這時候你再返回頭看世間的總統和億萬富翁的行為,就好象大人們觀看小孩子“過家家”一模一樣。

我們反過頭來繼續探討為什麼我們感應不到上帝存在和上帝的靈對我們的影響問題。

我說這只是個智慧層次的問題,若我們的認識始終在第一重天內盤旋,就象是井底的青蛙,就無法知道和理解井外大千世界的絢爛多姿,即使其他青蛙如實地告訴我們井外世界的斑駁陸離,我們也無法相信,甚至會認為別的青蛙是在危言聳聽,故弄玄虛;若我們的認識局限在第二重天之內,就象是池塘的青蛙,我們無法想象江河湖海的千重波浪和浩瀚奇妙。

上帝就在我們身上,上帝始終與我們在一起,我們與上帝相互感應,至于你能否感應到完全取決于你心靈感應的程度,一臺質量很差的電視機,很難接受到電視臺發射的音頻和圖象信號,即使接受到了,不是圖象不清晰,就是噪音很大,聽不清播音員在講些什麼,一臺黑白電視機無法接受到彩色圖象,即使質量非常好的電視機,若接受的頻率不對,也無法接受到需要的信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感應原理在同頻,同頻共振不點通。

-----摘自《禪院文集》

5. 有關境界的句子

1. 白馬非馬不算境界,白馬是鹿才是境界。——烽火戲諸侯《雪中悍刀行》

2. 人生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人間詞話》

3.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于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尼采

4. 沒辦法,生活就是這樣,沒人安慰你,你只有自己安慰自己,自娛自樂也是一種比較飄逸的境界,當然了,也是比較可悲的境界。——崔走召《我當陰陽先生的那幾年》

5. 享受孤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馮驥才

6.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周國平《安靜》

7. 變態的最高境界,就是變態得理所當然。——風行烈《傲風》

8. 欲擒故縱是情感必殺技,意猶未盡才是最高境界。——《約會專家》

9. 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周國平《守望的距離》

10.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南懷瑾

11.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門鑰匙,放縱肯定更不是。——廖一梅《悲觀主義的花朵》

12. 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周國平

13. 人生如果達到了某種境界,自然會認為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安身。——梭羅《瓦爾登湖》

6. 如何理解人生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7. 人生的四大境界是什麼了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