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句子的修辭手法有那些
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貴.送人一枝玫瑰,給世間一縷馨香.誠信,維系世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到冬日的嚴寒,有了你,人們時刻感到春天的溫暖.誠信,人類精神的締造者,有了你,世間少一些爾虞我詐,少一些世態炎涼.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如: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人們終于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云,變得淡遠起來.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革命加科學將使你們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夸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2. 古詩的表現手法
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1.烘托 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今夜鄜(lu2)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2.用典 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里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在皖南事變后,周恩來憤筆疾書“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里明顯化用了曹植《七步詩》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云,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后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云.“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于“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里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贊李云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4)反用典故 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