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運用句子表達

解夢佬 0

1. 【小學畢業班語文:古詩運用練習題答案

①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4第一個是友情,第二個是思鄉,第三個是愛國 ②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生在此山中. 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梅花: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③修辭手法:1.夸張 2.比喻 3.夸張 4擬人 5.互文,夸張 ④1,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2,夏: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3,秋: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4,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⑤1:二月春風似剪刀 2:一枝紅杏出墻來 3:萬紫千紅總是春 4:春風不度玉門關 5:愿君多采擷 6:誰言寸草心 7:晴川歷歷漢陽樹 8:孤帆遠影碧空盡 ⑥略(自己在網上查啊,我懶得查啦)⑦1,秋 2,春 3,夏 4,冬 5,夏 6,冬 7,秋 8,春 ⑧1,孔融 2,李清照 3,李白 4,屈原 5,高適。

2. 古詩詞中運用通感的句子

利用通感的詩句: 1、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附錄1、《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鑒賞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并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后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后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附錄2、石柔的《絕句》賞析 絕 句 石柔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遠離故土,輾轉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輕黃==淡黃 飛球==楊樹籽 1)詩人借揚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抒發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詩人借殘春飄蕩的揚花,抒發自己輾轉仕途的無奈和鄉思.)(重點在旅愁、離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詩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比喻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不得安寧.將旅愁離情融合在具體形象之中,貼切感人. ②對比烘托:“來時”與“去日”的對比,更突出了駐留時間的短暫,奔波的辛勞,楊花“一春忙”與我“更飄蕩”的對比,更加顯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或答:此處的“黃”借代楊花.楊花隨春風飄蕩 ,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一個“輕”字便可體現出這樣的一種感覺. [今譯]我比那隨風輕揚的楊花更飄忽不定,楊花的絕飛離散,僅僅忙一個春天. [賞析] “楊花”,楊樹籽,表面具毛,狀同柳絮,古人常以楊稱柳,楊、柳通用,如司空圖《暮春對柳》:“縈愁惹恨奈楊花,閉戶垂簾亦滿家.”在古典詩詞中,則用以表達某種愁緒,如北魏胡太后《楊白花》的“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蘇軾《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韻》的“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路旁,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詩人不僅把自己轉徙流離的生涯和“飄蕩”的楊花比,而且超出傳統手法的窠臼,要同楊花比出個程度,在結構上遞進一層,使其郁積于心的客愁鄉情通過著力反襯,顯得格外深切動人,從而取得從正面說難以獲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點即點的手法收束全詩,至于何以要說“楊花只是一春忙”,這以后還有什麼話未說,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間,由人猜想.。

3. 【問幾種類型的古詩句(語文)類型1: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懷,悠然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樓》崔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登岳陽樓》杜甫)2、惜時: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陶淵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恨歌》)3、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顏真卿)4、夏天: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賈弇)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山亭夏日》高駢)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觀刈麥》白居易)5、母愛: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孟郊)卅載綈袍檢尚存,領襟雖破卻余溫.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吆?(《曬舊衣》周壽昌)6、父愛:7、同學: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祖詠)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徒步歸行》杜。

4. 用一句古詩名句形容語文課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

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麼“好”!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

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

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 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

“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

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

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

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

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那麼,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

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

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

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

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麼生動! 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杜甫《新安吏》詩歌鑒賞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 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 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

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