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檸檬山小調這首曲子,有廣為流傳的沂蒙山小調,沂蒙山小調誕生于蒙山高峰望海樓腳下,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
白石屋村是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三面環山,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非常的隱蔽幽靜,這首廣為流傳的歌曲誕生于1940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是由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阮若珊作詞、李林編曲完成的。
當時沂蒙山小調是在一間亂石砌墻、茅草遮頂的簡陋民房里面創作完成的,當時還沒有創作完整李林就一手拿著底稿,一手打著竹板,在山坡上唱給大家聽,因為旋律十分的優美,很快就在文工團和當地流傳起來。
費縣《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設有紀念碑、紀念亭,記載《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用來啟示后人,《沂蒙山小調》也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宣布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首民歌之一。
《沂蒙山小調》抒發了沂蒙人民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對家鄉的熱愛與贊美之情,不僅歌唱出來了革命老區美麗的自然風光,也表現了黨、軍隊與老區人民不可分割的魚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