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句子賞析以及翻譯
孔子說:“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卻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啟發;如果不是能說卻說不清楚,就不要告訴他答案;如果給學生舉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卻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就不要再教給他更多的東西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評析】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
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初(莫通暮,翻譯為晚春 暮春,其意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2. 《論語》名句+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
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
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
“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
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孔于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3.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于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曰:“子貢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翻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翻譯: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從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
孔子又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麼可取的了。”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譯: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翻譯:孔子說:“質樸多于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于質樸就會流于浮華。
文彩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譯: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
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譯: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氣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24、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顏淵問仁是什麼。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范,天下。
4. 《論語》句子賞析以及翻譯
孔子說:“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卻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啟發;如果不是能說卻說不清楚,就不要告訴他答案;如果給學生舉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卻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就不要再教給他更多的東西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評析】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初(莫通暮,翻譯為晚春 暮春,其意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5. 【孔子孟子名言名句給個有【譯文】的全集的最好】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6.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愈多越好.但每句下面要帶翻譯的哈最好還有感悟,
還有這個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1.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4.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5.孔子說:"發財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貧窮和地位低賤是人人厭惡的,不用正當方法擺脫的,就不要擺脫.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麼能成就君子的名聲?君子沒有短時間離開仁道,緊急時不離開仁道,顛沛時也不離開仁道." 6.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6.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說出來.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8.孔子說:“如能致富,哪怕是趕車,我也干;如不能,則隨我所好.” 9. 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9.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三個月進食不知肉味,說,“想不到這樂曲竟達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0.春夏之交,春天的農事已做完,與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個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邊洗個澡,上舞雩臺吹吹風,一路上唱著歌兒回來,夫子幾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我盡力而為拉----------------------------------------------------------------------再舉個例子了,樓主可以參照感悟感悟了,哈哈子曰:“悔女知之乎,知之為知只,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太有名了,時時提醒著我學習要求實,不能有半點虛假,這樣既傷害了自己也欺騙了別人.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要害怕,要做到不恥下問.不要裝模做樣的冒充有學問的人. 有的人和別人交談的時候,別人有什麼問題難到他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義和別人心里的地位,他會說:“這個嘛!我已經知道了但是還要在了解了解.”像這樣類型的借口他都會找.但是不知道還是不知道.他不感告訴別人他不知道,而把這個問題憋在心里,就像背著重重的擔子.其實這樣的人很多,都怕大家笑話自己,包括我也是.但是通過讀這一條我知道了,知只為知只,不知為不知是誠實地面對自己,以誠實的態度去面對別人.這里有一個關于孔子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和子路在齊國的一個地方有兩個孩子在討論的很熱列.孔子看了就想過去聽一聽.孔子走上去和藹的說:“我叫孔丘,看你們討論的那麼熱烈,我也想參加,可以嗎?”兩個小孩一見是有名的才子就爭著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在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覺得我說早上近,因為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我們都知道看東西越近那麼那個東西就越大.”另一個孩子說:“他說的不對,早上涼颼颼的,中午時就很熱,這不就說明中午近嗎?孔子聽了他們的理由,感覺都很有道理就說:“對不起!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不知道,你們還是請別的高人告訴你們吧!”這時兩個孩子說:“原來圣人也有不的呀.”然后轉身就跑了.子路不服氣說:“為什麼不隨便說一個告訴他們呢?這樣多丟面子呀!”孔子說:“不不不,要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不知道,在學習上也一樣,只有抱著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行.” 敢于承認有些學問不知道,是求得知道的起點.不知道而說知道的人既失去做人的基本也對自己對別人無益,更對自己的長進沒有益.學習就是要有那種誠實的勇氣,誠實的學習態度.。
7. 論語中的名句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在學習時時常的復習學過的知識,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逾越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無所得。”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一樣的過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勤勉好學,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看作是恥辱,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多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