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于讀書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 》中的名句關于讀書的句子有那些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2. ·論語中的讀書名言

學而篇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今譯】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

這樣做了還有馀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今譯】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

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無憚改。”【今譯】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

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8、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今譯】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

[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9、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今譯】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

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譯】孔子說:“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為政篇第二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今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2、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今譯】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里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4、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今譯】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麼。

[這樣去了解, ] 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今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今譯】孔子說:“君子能[ 在道義上] 團結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結;小人蒃于攏勾結而不[ 在道義上] 團結人。”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 那就危險了。”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今譯】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今譯】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 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

3. 《論語 》中的關于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論語 》中的關于學習的句子有: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譯文:學習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譯文:在溫習舊的知識后,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可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說)有害危險。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5、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如果能讓我多活幾年,到五十歲去學習《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過錯了。”

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譯文: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來思考,但沒好處,不如學習啊。

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譯文:做學問就像追趕什麼東西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知識還恐怕丟掉了。

8、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他聰明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4. 有關于學習的句子 論語的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

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

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

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

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5. 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句子

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6. 論語中所有關于學習的句子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篇》

譯文:孔子說:別人身上總有自己學習地方,對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學習和利用,而對于不好的地方則想辦法改進。不盲目排斥他人,隨時隨地的學習,不成功也難。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后,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可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說)有害危險。

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7、子曰: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8、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譯文:孔子說:學習(就像追趕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學到了還唯恐會丟失了。

7. 《論語》中的讀書名言

學而篇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今譯】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馀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今譯】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今譯】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譯】孔子說:“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 為政篇第二 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今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今譯】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里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4、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譯】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麼. [這樣去了解, ] 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今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譯】孔子說:“君子能[ 在道義上] 團結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結;小人蒃于攏勾結而不[ 在道義上] 團結人.”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 那就危險了.”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譯】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今譯】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 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