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名句賞析

解夢佬 0

1.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于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曰:“子貢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翻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翻譯: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從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

孔子又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麼可取的了。”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譯: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翻譯:孔子說:“質樸多于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于質樸就會流于浮華。

文彩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譯: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

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譯: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氣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24、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顏淵問仁是什麼。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范,天下。

2. 《論語》句子賞析以及翻譯

孔子說:“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卻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啟發;如果不是能說卻說不清楚,就不要告訴他答案;如果給學生舉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卻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就不要再教給他更多的東西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評析】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

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初(莫通暮,翻譯為晚春 暮春,其意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3. 論語句子賞析,隨便什麼都行,要格式為句子,賞析,感悟,格式,大

/view/968060.htm你看看或者是這個,但是這個貌似更貼近你的要求/view/19183.htm#3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時常地復習。

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并且)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

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曾子像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

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辦事,出主意。 忠:忠誠。

很多,不一一復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