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與端午節或粽子有關的詩句阿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日前,端午節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等,民間多稱之五月節。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影響最深廣的是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因遭到權貴的嫉恨,被流放到沅江、湘江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在寫下《懷沙》之后,于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百姓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漁夫們劃船,來回打撈。
有人還將飯團、雞蛋、雄黃酒等投進江里,說是讓魚龍吃飽藥暈了,就不會去咬屈原了。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活動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大詩人,端午節也稱詩人節,歷代留下了不少詠端午節的詩詞佳作。 人們詠端午,自然要提到屈原,而提到屈原,又免不了要為他鳴不平。
唐代文秀的《端午》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說明至少在唐代,人們就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作為“萬古傳聞”來看了。
對此詩人不禁感嘆:煙波浩淼的楚江,雖然又流淌了1000年,也難以洗刷屈原的千古奇冤。宋張耒《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在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屈原空懷報國之志,只能以死表明心跡。
好在他留下的《離騷》等名篇佳作,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賽龍舟是重要的端午節習俗,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龍形的船,做競渡游戲,是半祭祀、半娛樂性的節目。唐盧肇《競渡詩》:“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宋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詩:“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寫的都是賽龍舟。
唐張建封的《競渡歌》,更是把這項活動寫得轟轟烈烈、宏偉壯觀:“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雖然只有兩條龍舟在水中競渡,河的兩岸卻站滿了助威和觀戰的人。令鼓三響,紅旗一揮,兩船如蛟龍出水,劃槳似萬劍劈波,擂鼓猶千雷炸響。
龍舟離錦標越來越近,岸上人的歡呼聲也越來越高。奪標者自然興奮不已,失利者也揮槳祝賀。
1000多年后再來讀上面的詩句,也讓人感到生龍活虎的賽龍舟場面如在眼前。 端午節吃粽子,是各地必不可少的習俗。
把菖蒲、艾蒿插在門眉和屋檐下,懸于堂中,或用菖蒲、艾葉等制成艾虎,讓婦女兒童佩戴,給小孩佩香囊,在兒童額頭用雄黃水畫王字,成人飲雄黃酒等,都是傳統的端午習俗。這些做法的本意,是為了驅瘟避邪。
艾蒿和菖蒲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雄黃是一種礦物晶體,有毒性,中醫用作解毒、殺蟲藥。
陸游《乙卯重五詩》寫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依照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清末人沈兆礻是《吉林紀事詩》,記有當時吉林地區的端午風俗:“艾虎風生燕尾鎜,絲竹帚緞荷包。”還說每到端午,家家門懸蒲艾,做黃米粽子,婦女以五彩絲線和香荷包裝飾發髻,為兒童的肩頭系上艾虎,只是沒有在江、浙、湘、鄂等南方地區常見的龍舟競渡活動,反映了端午習俗的地區差異。
近代人子鴻《燕京竹枝詞》:“何人傳下此奇方,為避毒蟲抹雄黃。兒童頭上都有跡,整個王字印中央。”
“府第朱門過端陽,菖蒲艾子掛門旁”。馮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詞》:“門懸蒲艾飾端陽,九子盤堆角黍香。
更為兒童避蟲蟻,額間王字抹雄黃。”都對端午習俗作了。
2. 關于端午節的句子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好句子 1、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
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
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2、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
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3、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
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
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4、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于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
大江彭湃,洶涌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5、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6、在我的眼中端午節是一個美妙的節日,他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
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著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
8、端午是個美好的節日,在這并不美好的現實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讓凡塵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間得到片刻的回歸,認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讓生命更加真實一些。端午節的詩句《和端午》【宋】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乙卯重五詩》【宋】陸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端陽采擷》【宋】許文通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已酉端午》【元】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七律 • 端午》【現代】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3. 形容粽子的詩句
1、《六幺令·天中節》
宋代 蘇軾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
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擴展資料:
《乙卯重五詩》寫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乙卯重五詩》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4. 端午節粽子詩句
1、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譯文:端午節在中國,當時清人又長。
2、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譯文:不同季節的花競相開放,九子粽也不斷出新樣式。
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出自: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譯文:官衣也有名字,端午節榮幸恩寵。用最細最好的葛絲做的布,羅的香味,像雪花疊在一起那麼輕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出自:唐·殷堯潘《端午日》
譯文:在端陽這天懶得學人家懸掛艾草和驅邪符的習慣,只祈望一盞蒲酒共話天下太平。銀白鬢發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石榴花如紅錦般射目年年應節而開。
5、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文秀《端午》
譯文:節分端午自誰說,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