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意象表達情感的作文
寫一封長信給對自己成長起重大影響的人,即使結束有太多未知,如在懸崖迅速墜落不可估量的谷底。關系不清,只在內心深藏,流露于外表卻逃避不已。
說過用雙手緊緊相牽,然后是吝嗇的一只手。在崖底的溪流邊,對立而行。形式上的連接,卻沒有溫度。轉身而看,背影漸行漸遠。不愿做包袱,不愿強求,不愿同行而無語。松開手,轉身。他亦不回頭。兩個人的腳步在曠谷中異常清澈。卻不一致。
過一條河。天已暗,只微露微深藍光。出奇地平靜。此暗濃密的綠草,它們蒼翠欲滴,質地柔軟,如嬰兒的肌膚,想要親近,卻怕驚擾。零星的花朵在其間點綴,在月光下,映襯淡黃潔雅的光。沒有風。俯身,將身后的長法發撩到胸前,小心垂下,柔柔的浸在水里,像是撫摸自己的孩子,滿足而會心。輕輕拂起,從發根到發梢,順勢埋著,手中沾染河水的生命氣息,以及,長發所隱忍的欲望。
起身,提起潔白長裙,光腳跋涉,一上一下,或者,推水而行。腳踝裸露,凸起而顯得格外堅忍,飽含秘密。目光淡定,深刻。風吹起一只紫色蝴蝶飛來,停在劉海上,永遠佇立。長發滑落到胸前,及腰,在一步一步間微微蕩著,仿佛要開出花來。
涉水而過,空氣清新,潮濕。成群的蝴蝶飛舞,山谷中隱透著紫光,充滿靈性。她們飛過我的潔白衣裙,撒下光粉,落在我的裙擺上。
山崖高聳。卻有葳蕤的枝和夜,藤蔓或粗或細。試著觸碰一根,像是瞬間吸入眾多
記憶。如同抓住線索,摸索而行。觀察粗細,深淺,聞氣息。閉上眼感覺,懷想。順著藤蔓摸索前進。
進入深谷。有淡雅的清香,自矜,自愛,自重,不招搖。是一片開著的潔白山茶。天色微暗,隱透神秘,卻又顯得直接。面朝一朵花骨,茶花迎面而開,光投在臉上,亦似這朵花在臉上盛開。
彎下腰,茶花印在水中,仍是潔白。對著水面梳辮子。一點一點回環反繞。放在右胸前。仍是光腳而行,沾染泥土的微濕氣息,裙擺掠過茶花深綠的葉,潔白的花。
美麗的意象,置身其中,仿佛要成為現實。
想起那座懸崖。寫一封長信,講述線索,蛻變,以及花朵,懺悔過錯和自私,企求原諒。
想著寫信的意義。在以后的年華中,似乎已與彼此無關。而那些生命的邂逅,卻與他緊緊相連。
是可以從此沉寂的。但仍是回首。或許,因為他與自己的成長緊緊相連,于是想告訴他自己邂逅的一切美麗意象,自己浸潤過河水的長發,以及面向花朵而盛開的脫俗和甘愿。
是一個,與生命相關的人。故人。
沒有期待回應。與轉身后的自戀有關。仿佛在寫完信的最后一字的剎那,信便已失去意義。仿佛在此岸推動一艘載著茶花的小船,是否到達彼岸,是否有人拾去,都不重要。本質意義只是觀望它的流逝,亦是與自己的對話,想要尋找見證。
蠢蠢欲動。想要看到彼岸的人的表情。即使以經永遠成為過去,與過
去以外的任何時刻都斷了關系。獨立存在,那亦只是想要得到一種自我肯定。從而滿足。
一直清醒地想著,做著。卻為思考意義耗費了精力。當一件事想不出具體的,并且有足夠說服力的意義時,變的迷茫和不確定。
會不會這樣的意義被對方否決后,意象便暗淡。還有這樣的力量嗎?
也許這一切他并不明白。他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那麼這樣的意義,便真的只是一場如常的自我靈魂與軀體的對望。尋找曼妙意象。
并不帶來滿足。
2. 【找出古詩詞采用以下意象的詩句,并分析此意象所表達的情感:草
一、月亮意象:代表人生的圓滿、缺憾,表達思鄉、思親 的情感有月亮的詩詞: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如ب“回樂烽前沙似雪ا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إ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ا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إ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二、柳“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代表離情.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唐·劉 禹錫《竹枝詞》)、“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王昌齡《閨怨》)、“一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樓》)三、秋關于“秋”這一意象非常深廣,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有不同的內涵:一般有以下幾種:1、空曠、寧靜.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2、失意、孤獨、漂泊無依.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3、凄清、迷茫.“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四、草芳草——離恨 例: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道遠.——《樂府詩集》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希望對樓主有幫助,若有請采納,謝謝。
3. 十五夜望月中點名了哪些意象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冷露無聲濕桂花” 這句詩讓我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這兩句詩字意上是講,庭院中的地上似鋪了一層霜雪,而樹上棲著烏鴉(唐朝時,烏鴉就象今天的喜鵲一樣倍受人歡迎.),庭中的桂花也被秋露打濕了.天空一輪皎潔月光劃破夜空照射在庭院中.巢窩在樹上的烏鴉也從白天的嘰嘰咂咂聲逐漸停了下來,也安定入睡.而詩人望月時,更遙遠的尋思:那遠在月宮的嫦娥還在孤獨的懷念后羿,廣寒宮中的桂花是否已被嫦娥的淚水打濕?那白兔還在樹下杵藥?別離思聚的秋愁使詩人淚流滿面在內心呼喊:親人啊! “冷露無聲濕桂花” 這句詩讓我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再次表現了夜的寧靜.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人望月,已成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不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這句話點明了“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 “不知秋思落誰家”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 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
4. 《再別康橋》這首詩的文學意境如題如題,表達了什麼思想情感,參
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 ,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 ,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 ,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再別康橋》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 ,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云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脫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松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云一般飄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云彩”所蘊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鐘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說是快樂并痛苦著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著,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郁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著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艷影”,蕩漾在詩人心頭,也蕩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麻煩采納,謝謝。
5. 求古詩詞中各種意象代表的情感
楊柳。
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
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
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 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 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5.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愿出發,寫兄弟之情。
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6.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7. 莼羹鱸膾。
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
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莼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
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8.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
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擴展資料:意象起源: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后來發展到歷史、哲學范疇。
詩學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志。
比喻是詩歌(文學)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馬的詩中比比皆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隱喻是詩歌之本。”
所謂明喻或隱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稱之喻象(由比喻產生的形象)。 黑格爾關于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