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宋榮子人生態度的句子

解夢佬 0

1. 【1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錯一字,該句不得分) 【解析】 試題分析:此題屬于理解性的名句默寫,名句名篇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必考點。在學習中,不僅要熟記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名言警句,還要熟記課外中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詩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語、近現代史上仁人志士及愛國名人的名詩名句。

復習時,應針對名句名篇默寫的題型特點,結合高考命題的發展趨勢,從提示人生哲理、反映生活真諦、描摹人物情貌、表現事物真相等角度備考。 【考點定位】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警示】名句默寫題,要注意關鍵字的正確書寫,例如本題中關鍵字:辯、郎、喬。

2. 簡析《逍遙游》中莊子詩意的人生境界

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交融;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細節刻劃和夸張渲染,具有寓真實于詭誕、超乎言意之表的特點;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麗,生動潑辣,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

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這一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描述鯤鵬的形象。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第二層,寫鵬鳥南飛有所待,并以“野馬”“塵埃”作對比,表明萬物皆有所待。鵬鳥要在海運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風南飛,鵬鳥所待的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山野中蒸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為了強調鵬鳥的“有所待”,作者連用了大舟飄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說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借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第三層,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

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的不一樣。

鵬鳥背寬翼大,要乘厚風行萬里;蜩與學鳩身輕翼小,槍榆枋而知足。雖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適其性而有所待。

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別,反而嘲笑鵬鳥南飛是多此一舉。第2段,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

“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復,其實不然。

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

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

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

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

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第3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一”隅所累,無法擺脫主、客觀的限制,就像斥、蜩鳩一樣見識短淺,遠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宋榮子能夠對世人的贊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能夠認清內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也”,還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列子御風而行,輕妙可觀,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游呢?回答是否定的:“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因為列子仍有待于風力。列子和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游。

那麼,怎樣才算是逍遙游呢?莊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做到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至此,文章的主題豁然明朗。鑒賞要點1.借用寓言說理。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