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拐在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縣城南郊1公里,盤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的陡坡上面,也稱為史迪威公路。
古代的時候二十四拐稱為鴉關,當地人也叫半關,在明清時期,二十四拐是古時候的驛道,關口建有“涌泉寺”,寺廟的外面就是茶亭,是專門供人休息使用的,在寺廟的懸崖峭壁上面有“甘泉勝跡”、“云陵山色”、“烏道干重”、“且以飲人”等石刻。
鴉關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明詩吟誦“列哉風高仰萬山,云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
二十四拐是在民國24年的時候建立的,當時的建筑和石刻在修筑公路的時候就銷毀了,當時路上的環境十分惡劣,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路,車禍頻繁,被人們稱為“鬼門關”。
在二戰時期二十四拐是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后必須要經“二十四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承載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