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做事穩健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急求表達穩健、務實的成語或詩詞

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是中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

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會生活上。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這些思想,就是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崇尚實干精神的體現。

它排斥虛妄,拒絕空想,鄙視華而不實,追求充實而有活力的人生,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務實精神作為傳統美德,仍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

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事業都要靠實踐去完成。

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會一事無成。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于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于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麼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

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一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于言而慎于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

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夸。

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后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

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

2. 形容"做事不要太絕"的句子有哪些

形容“做事不要太絕”的句子總結如下:

1. 凡事皆有度,過則反,人盡厭之。

2. 天地有則,人事有度,過則殆矣。

3. 每個人都有狼狽的一面,說話不要太狠,做事不要太絕。你不知道…給你一刀。或朋友,或路人,或閨蜜。

4. 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經常都能碰到這樣的人,說話做事很絕對,不跟別人留余地,就想一棍子把別人打死;也有的最喜歡對別人下結論,動不動就說:“我說的絕對正確,你絕對是錯的。”聽到這樣話人們都會回答“世上沒有絕對的事” ,可就有人是這樣的個性。他們天性就喜歡說絕對兩個字。

5. 謙虛是一種人生哲學。《周易》:“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云:“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

6. 風水輪流轉,山不轉水轉,咱們來日再見。

7. 山水有相逢!三十年河東轉河西!

8. 與人交往時,如果出現意見分歧,你不要口出狂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面子”。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對人不要太早下結論,如“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

9. 在做事方面,對于別人的請求,你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或“我試試看”等話語。對于上級交辦的事,你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

10. 與人交談,話里留下一點余地,不要把話說死,給雙方都有回旋的余地,做到求同存異,這樣的交流富有彈性,也符合人的理性,更容易取得好的結果。

11. 把話說得太滿就像將杯子里倒滿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充足了氣,再也灌不進一絲絲空氣,再灌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把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

12. 如果話語相逼,不留空間,把話說得絕對了,就等于把自己的后路給堵死了,雙方的關系也弄僵了。即使是很最要好的摯友相處也是如此,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容易模糊人的個性,喪失自我,交往相處也隨之失去本來的意義。

13. 杯子里留有空間就不會使杯中物因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充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出現而下不了臺。

14. 即使在走投無路時,人也不要放棄生的機會,因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15. 經歷這次劫難后,他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變得黯然失色,一度輝煌變成聲名狼藉,讓他一時間走投無路。

16. 很多政府官員在面對記者的詢問或議員的質詢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