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密在《陳情表》中向晉武帝陳述了什麼情感,目的是什麼,請結合課
《陳情表》 一、背景知識 這篇散文選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原題為《陳情事表》。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晉初散文家。武陽(令四川彭山縣)人。
祖父李光曾為蜀國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劉氏收養。
為人正直,頗有才干,長于《春秋左氏傳》。年輕時曾仕蜀漢侍郎,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
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曾幾次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辭命不從。
在封建社會里,違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更何況是一個“至微至陋”的蜀漢降臣。但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
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這就給李密以拒絕的借口。后來晉武帝催逼甚緊,李密就以“侍奉祖母”為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陳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何況李密是一個亡國賤俘,四次征詔,四次拒絕,這就很容易使武帝產生疑慮,以為李密是懷念舊朝、不滿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轉的方法和堅決的態度。而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兩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祖母死后,李密無奈還是出任了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后被讒免官,死于家中。
二、文學常識 1.解題:《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編者蕭統(501-531)是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武帝長子,世稱昭明太子。信佛能文。
唐代以詩賦取士,士子必須精通《文選》。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說 2.關于“表”: 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已見的一種奏章。
李密在《陳情表》中向晉武帝陳述了什麼情感,目的是什麼。陳述了自己的親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讓晉武帝答應他的要求,可以辭官不做。 五、問題呈現 【合作探究】 一、1.李密給晉武帝上表陳情,只在說明祖母年老,難以廢遠赴命而已。
這樣簡單的一件事,為何不直接陳述,卻要從自己的坎坷家世說起? 【參考答案】要想讓皇帝真正相信自己,體諒不奉詔的苦衷,必須先動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義。因而作者于首段先從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說起,一開篇就把對方也帶進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
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親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贍養侍奉的陳述,文章第三段“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話,才有所依憑,第二段說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進退”“狼狽”的情狀,也才能喚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晉滅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書郎,也就是所謂“少仕偽朝,歷職郎署”。現在新朝建立,這本是他的一個“歷史污點”,為什麼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陳此事? 【參考答案】李密曾入仕“偽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
而且李密多次“辭不赴命”,最擔心的就是晉武帝會懷疑自己有懷念舊朝、矜憐名節、不事二主之心,現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戶紙捅破,來一個“實話實說”,反倒容易得到晉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頌“圣朝”之“情化”,說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所“蒙國恩”,“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就更能讓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確乎是出自“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的苦衷。
【一課一得】 【積累運用】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夙遭閔兇。 閔,通“憫”。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二、實詞 (一)指出下列多義詞的用法 1. 行 (1)行年四歲。 經,經歷,動詞。
(2)九歲不行。 走,動詞。
2.當 (1)當侍東宮。 任,充當,動詞。
(2)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一定,副詞。
3伯 (1)既無叔伯。 伯父,名詞。
(2)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古代州郡長官的名稱,名詞。
4.終 (1)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與“既”配合,起并列聯合作用,相當干“又”,連詞。
(2)無以終余年。 結束,度完,動詞。
(3)愿乞終養。 終了,動詞。
5.命 (1)辭不赴命。 任命,名詞。
(2)人命危淺。 生命、性命,名詞。
(3)更相為命。 生活、生存,名詞。
6.拜 (1)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動詞。
(2)謹拜表以聞。 敬詞。
7.是 (1)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代詞。
(2)是以區區不敢廢遠。 “是”和“以”組成連詞性的介賓詞組,即“以是”。
是,此,代詞。 8.息 (1)晚有兒息。
子,名詞。 (2)氣息奄奄。
呼吸,名詞。 9.朝 (1)朝廷,名詞。
①逮奉圣朝。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且臣少讓偽朝。 (2)早晨,名詞。
朝不慮夕。 10.薄 (1)門衰祚薄。
淺薄,形容詞。 (2)但以劉日薄西山。
迫近,動詞。 (二)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1. 九歲不行。
古義:不會行走。 今義: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義:成人自立。
今義:(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或(理論、意見)有根據,站得住。 3. 晚有兒息。
古義:子女,這里指子。 今義:今無此義。
4. 而劉夙嬰疾病。 古義:①被……纏著。
2.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陳述衷情的( ).
1.《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陳述衷情的(上表)
2.臣李密上言:我因為命運不好,幼年時就遭到不幸。生下來只有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長到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我的母親改嫁。祖母劉氏憐惜我孤單弱小,親自加以撫養。我小時候經常生病,九歲還不能走路,孤獨無靠,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沒有福澤,很晚才得到兒子。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家里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單無靠地獨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劉氏很早就為疾病所糾纏,經常臥病在床,我侍奉飲食醫藥,從來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我為孝廉,后來刺史榮又推舉我為秀才。我因為沒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辭謝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頒下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以我這樣卑微低賤的人去侍奉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夠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辭謝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回避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星火還要急。我很想奉命為國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劉氏的疾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想姑且遷就自己的私情,但是報告申訴又得不到準許。我現在是進退兩難,處境狼狽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受到憐惜撫育,何況我的孤苦尤其嚴重呢。再說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郎官,本來希望能夠得到更為顯達的官職,并不自以為清高。我現在是卑賤的亡國之俘,實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徘徊觀望而有什麼另外的企求呢!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象太陽將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已經處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沒有祖母撫養,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沒有我的照顧,也不能夠安度她的晚年,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正是由于這種出自內心的感情使我不能棄養而遠離。我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還很長,而報答祖母劉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懷著象烏鴉反哺一樣的私情,希望能夠準許我對祖母養老送終的請求。
我的苦衷,不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憐惜我愚昧至誠的心意,同意我這點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著愿意獻出生命,死后愿意結草來報答陛下的恩惠。我懷著象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謹此上表稟告。
3.賞析
這篇文章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的表文。主旨是為了奉養祖母而請求讓他不出去做官。文中敘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詳盡委曲地說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征召的原因,既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文章處處有根據,句句是實情,沒有空洞之言,沒有浮泛之語。合情合理,感人至深。據說晉武帝看了也受感動,不僅同意他的請求,而且賜給他奴婢二人,叫郡縣供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另有一說,認為:作者的本意是當時不愿事晉,但巧妙地避開了這一主旨,以奉養祖母為借口,說得合情合理,令人信以為真。
3. <陳情表>這篇作品是如何說服晉武帝的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后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后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作鋪墊,然后反復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并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