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一個人言行不一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后不一致 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言行不一 [yán xíng bù yī] [解釋] 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出自] 《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相似,始終相悖。”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語解釋】矛,長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2.也指同伙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1]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不能用于兩方以上,只能用于單方自我抵觸。

[2] 【近義詞】相互抵觸、前后抵觸 【反義詞】天衣無縫、自圓其說、無懈可擊。

2. 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有禮儀的詞或成語,句子例如一個人

彬彬有禮

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拼音]

bīn bīn yǒu lǐ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禮。”

[例句]

小男孩兒彬彬有禮地站起來,向大家先鞠了一個躬,然后說了聲:“謝謝叔叔阿姨。”。

[近義]

必恭必敬 溫文爾雅 文質彬彬 禮賢下士 。

[反義]

出口傷人 蠻不講理 傲慢不遜 傲慢無禮

3. 形容一個人不守信用的句子有哪些

1. 言而無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中國俗語

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3.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4.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南北朝:劉義慶

5. 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先秦:左丘明

6. 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明代:宋濂

4. 適合言行不一的作文素材

反面

1.葉公好龍。

2.“你不應在那里”英遜王愛德華八世,即溫莎公爵,在二戰前夕訪問納粹德國,與希特勒并排坐,被記者拍攝到他高舉右手行禮。

事后,他亦覺不妥,向公眾解釋,他并沒有行納粹禮,那只是拍攝角度的問題。

英國人痛心地說: 無論是否做過,問題是,你不該在那里出現。 真的,那種地方是可以隨便去的嗎?閣下在那里,有何所圖,意欲何為?

遜王或許期盼與希特勒合作,進而復辟,而一般人身犯奇險又是為什麼?

3.《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答應給趙國十五城換和氏璧,但其實只是借口。

正面

1.千金一諾,又稱一諾千金,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以前有個叫做季布的人,為人非常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會做到,因此在當時就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該說法流傳至今,人們便用千金一諾來形容一個人說話做事非常守信用。千金一諾可謂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推崇的傳統美德。

有一個不太有關的,“時位移人”,出自周容的《芋老人傳》。

然后算是出處吧。來自百度。

《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

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

《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5. 摘抄一段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200字

一個人的外貌不僅是一個人的象征,更意味著對于初識者的印象。所以,在寫作中怎麼敘述、寫好對于人物外貌的句子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用眼睛,記住音容笑貌;用文字,描繪一幅畫像。短文學網描寫人物外貌的句子200字,值得你來看噢!

1、說她是阿姨倒不如說她是大姐姐作文人網你也可以投稿,她頂多不過二十歲,穿一件褪色的素花格上衣,短短的小辮齊到肩頭。她總是笑瞇瞇的,一會兒清晰地報站名,一會兒迅速地點錢售票,耐心地回答外地乘客提出的種種問題。她那熱情和藹的語言,使車廂里充滿了春意,這春意溫暖著每個乘客的心。

2、姐姐十八九歲。由于奔跑和焦急,圓圓的臉上滲出了汗珠兒,仿佛一個沾著露水的熟透的蘋果。她的兩只眼睛像黑寶石一樣,亮晶晶的,閃耀著聰敏慧巧活潑和剛毅的光芒;秀長的睫毛,好像清清的湖水旁邊的密密的樹林,給人一種深邃而又神秘的感覺。烏黑的長發,即柔軟又纖細,隨著河風在腦后飄拂著。

3、我的弟弟小國,長得挺逗:圓圓的腦袋,腦門上留著巴掌大的一塊頭發,長著兩只招風耳,見人就咧著嘴笑。實際上,他是心里壞。他剛剛會玩,就跟我著對,我拿啥,他要啥,奶奶給我做的紙老虎胖娃娃,他抓過去就玩,我摸都摸不到。我要寫字,他就奪鉛筆;我吃饅頭,他連雞蛋都不吃了,也要吃饅頭……

6. 和言行不一相似的成語有哪些

行不副言:指言行不一。

行濁言清 :指行為污濁,言語倒很清高。多指言行不一。

潔言污行 :潔凈的言辭,污穢的行為。形容言行不一,表里相違。

詩禮發冢 [zhǒng]:原是諷刺儒家倡導仁義的虛偽性。后用以諷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詩書發冢: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心口不一: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樣。形容人的虛偽、詭詐。作主語、謂語、定語;指言行不一。

靖言庸回: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同“靖言庸違”。

炫石為玉:意思是拿玉吸引人,賣出的卻是石頭。比喻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言行不類: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判若兩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顯不一致,像兩個人一樣。

7. 形容人表里不一的詞語

【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當面說的是一樣,背后說的又是一樣。

比喻表里不一,口是心非。【道不由衷】:道:說話;衷:內心。

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指說假話,表里不一。

【兩頭白面】:白面:面粉,比喻糊涂或被人蒙騙。對兩頭都掩飾、隱瞞。

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兩面糊弄,兩頭討好。【兩頭三面】: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兩面糊弄,兩頭討好。

同“兩頭白面”。【貌是情非】: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比喻表里不一。【貌是心非】: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比喻表里不一。同“貌是情非”。

【面是心非】:指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內荏外剛】:荏:軟弱;剛:堅強。

內心怯懦,外表剛強,指表里不一。【耍兩面派】:耍兩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對斗爭雙方都采取敷衍的行為。

【外親內疏】:疏:疏遠。外表親密無間,內心冷若冰霜。

形容表里不一。【言行不類】: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指人表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羊頭狗肉】:比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陽儒陰釋】:陽:表面上;儒:儒家;陰:暗地里;釋:釋迦牟尼,泛指佛教。表面上闡述儒家學說,暗地里在宣傳佛家觀點。

形容表里不一。成語(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43662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