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內用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關雎中運用比興手法句子

賦比興的手法 后人曾經把《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三種,這三者也確實是《詩經》最基本的藝術手法。

關于賦比興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宋代朱熹的解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賦是《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之一,這種直接敘寫的例子多不勝舉,《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其他如《氓》中棄婦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黃昏時分農家小院的情景、《擊鼓》中對家鄉妻子的深摯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約游春的歡樂等,也都是用賦的手法直接敘寫出來的。 “興”一般用于詩歌的開頭,《詩經》民歌中借以起興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爛漫的桃花(《桃夭》)、和鳴的雎鳩(《關雎》)、猗猗的綠竹(《淇奧》)、皎潔的月亮(《月出》)等。

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覺優美的詩意。而興的妙處更在于借以起興的物象和下文之間有著一種若有若無的關聯,它或襯托,或暗喻,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在粗獷尚武的《秦風》中有一首蕩氣回腸的戀曲《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一唱三嘆,訴說著對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來起興的蒼蒼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憂傷悵惘的心情互相映襯,使全詩都籠著一層淡淡的哀傷。王國維曾經贊譽它“最得風人深致”,而這正得力于“興”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運用使得詩歌的語言更加生動傳神,如《碩人》連用了六個比喻來夸寫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麗描畫地鮮活靈動,使人幾乎有耳聞目睹之感,而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斷沿用,成為描寫女子美麗的習語。其他如用癩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衛莊公(《新臺》)、用美麗的蕣華比喻女子的容顏(《有女同車》)等,也同樣貼切逼真。

《國風》民歌中還經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這樣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邶風·柏舟》 未見君子,惄如朝饑。

《周南·汝墳》)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衛風·淇奧》)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風·汾沮洳》) 這些新穎活潑的比喻,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回環復沓的章法 《詩經》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組成,每章之間常常只更換一兩個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首詩三章之間只變換了六個字,其他的語言全都一樣。這就是回環復沓的結構形式。

這種形式是民歌中獨有的。民歌大多是即興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

而《詩經》民歌的語言是洗練的,往往寥寥幾句就能表明主題。

2. 詩歌以關關雎鳩開頭比喻什麼內容,有什麼表達效果

其實這不是比喻 而是起興

所謂起興 是 詩歌寫作手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就是看到客觀事物時,引發詩人內在的感受,感情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觸景生情

詩人詠唱客觀事物,引發詩情,然后轉而書寫自己對美麗女子的愛戀和失憶

------------------------------------------------

興是詩經中六藝之一

也就是所謂的引物入境,產生共鳴

關關雎鳩 意思是 雎鳩之雌雄和鳴,

以喻夫妻之和諧相處,這是一則根深蒂固的典故。

--------------------------------

此答案來自文學與修辭達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