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詞性定語、狀語表示比喻
根據表修飾或限制的不同情況,名詞作狀語可歸納為下面幾種類型。
1.表比喻。名詞狀語起比喻作用,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可譯為“像……那樣”。例如:
①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記 》)
例①中的名詞“犬”,修飾動詞“坐”,比喻“坐”的狀態,譯為“像狗那樣”;例②的名詞“斗”,修飾動詞“折”,譯為“像北斗星那樣”;“蛇”修飾動詞“行”,譯為“像蛇那樣”。
2.表動作處所。這類名詞狀語由方位名詞充當,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可譯為“在(從)……”。例如: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②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核舟記》)
例①中的方位名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別修飾動詞“買”,作狀語,表示“買”這一動作行為的發生處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詞“右”“左”,分別修飾動詞“刻”,譯為“在右邊”“在左邊”。
3.表動作趨向。這類名詞狀語也由方位名詞充當,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可譯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小石潭記 》)
②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例①中的方位名詞“下”作狀語,修飾動詞“徹”,表示“下”的趨向,譯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詞“西”“前”,分別修飾動詞“行”,譯為“向(往)西”“向(往)前”。
4.表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據。這類名詞狀語的譯法,只要在名詞前加上介詞“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學而時習之。(《〈論語〉十則》)
例①中的名詞“箕畚”修飾動詞“運”,作狀語,表示“運”所憑借的工具,譯為“用箕畚……”。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時”修飾動詞“習”,譯為“按時”。
5.表動作行為的頻率。這類狀語也由表時間名詞充當,譯義可在時間名詞加上一個“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傷仲永》)
②歲賦其二。(《捕蛇者說》)
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時”修飾動詞“扳”,作狀語,表示“扳”的頻率,譯為“每天”。同樣,例②中的“歲”表示“賦”的頻率,譯為“每年”。
6.表對人的態度。這類用法的名詞狀語所表示的是主語對賓語所持的態度,可譯為“像對待……那樣”或“當作……一樣”。
(邑人)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以賓客之禮相待。
例中的名詞狀語“賓客” 所表示的是主語“邑人”對賓語“其父”所持的態度,可譯為“像對待賓客那樣”或“當作賓客一樣”。
7.表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①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②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朝”和“暮”分別修飾動詞“辭”與“宿”,表示“辭”與“宿”的時間。同樣,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與“歸”的時間。
2. 臣具以表聞的聞字是不是名詞做狀語的句子
”聞“字是使動用法:使……聞,使……知道相同的例子比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字以下是詞類活用的資料,若時間不夠可略過: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1、名詞作動詞: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后,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1)籍吏民,封府庫籍:登記(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為名詞,現做動詞,可譯為“打洞”.2、名詞作狀語:名詞作狀語是指名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謂語前,起一種修飾或限制作用時的用法.這種用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詞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詞,但不是省略句.(1)表示比喻、比擬,可用名詞前加介詞去理解,翻譯成“像……一樣”.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為名詞,在這里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像狗一樣”.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斗、蛇:原為名詞,在這里做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爬行那樣彎曲”.(2)表示方位、處所,可譯成“到……”“在……”.例1: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兩小兒辯日》)東:原為方位名詞,在這里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到東方”.例2: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山:原為名詞,在這里做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在山上”.(3)表示工具、方法、依據,可譯為“用……”.例1:乃丹書帛曰“陳涉王”.(《陳涉世家》丹:原為名詞,朱砂.在這里用作狀語,可譯為“用朱砂”.例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為名詞,在這里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用箕畚”.(4)表方向,可譯為“向……”,多為方位名詞左狀語.例1: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前:原為方位名詞,在這里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向前”.例2: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岳陽樓記》)北、南:原為方位名詞,在這里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向北”“向南”.(5)表時間,多為時間名詞.例1: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日:原為名詞,在這里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每天”.例2:與亮情好日密.(《隆中對》)日:原為名詞,在這里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一天天地”. 3、形容詞作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1)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美:贊美 (2)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多:推崇,贊許 (3)例: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原為形容詞,在這里用作動詞,可譯為“走完”. (4)數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一的意思.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背離 (2)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專一 (3)動詞、形容詞作名詞:4、動詞用作名詞: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例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例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收藏、經營的金玉珍珠例4:屠懼,投以骨.(《狼》)屠:原為動詞,現作名詞,可譯為“屠戶”.形容詞作名詞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例1:“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例2: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紅:綠葉、紅花.例3: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高:高處例4: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險:原為形容詞,現作名詞,可譯為“險阻”. 5、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1)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例1: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望岳》)蕩:原為動詞,激蕩.這里用作使動動詞,可譯為“使……激蕩”.例2: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飲:原為動詞,這里活用為使動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