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仨》摘抄賞析
“我心上又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只包含熱淚的眼睛。”“迎面的寒風,直往我的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
虛虛實實,真實飽滿的是,其中蘊含的真真切切的傷痛。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也許,這樣的認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懂,但是從一個經歷過現實、歲月的考驗以及見證的老者來說,無疑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了。
2. 跪求《我們仨》的一些好句賞析,和讀后感
語句或片段賞析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楊絳與錢鐘書先生之女)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哈哈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我又變為最大的。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他們兩個會聯成一幫向我造反……他們得意地說”媽媽有點笨哦!”我的確是最笨的一個……我們會取笑鐘書的種種笨拙。也有時我們夫婦聯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讀后感
很喜歡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單,卻散發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突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
書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錢鐘書先生的文字很有理性美,而楊絳先生的文筆卻很樸實,平淡。
從一開始便猜到了這本書是會令人感動的,畢竟楊絳先生把太多的感情已經注入了其中。
她并沒有用悲傷來懷念她所深愛著的兩個人,筆觸是很平淡的,溫暖的,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是傍晚的夕陽,那樣的柔軟,綿長,可是卻又透出種種的厚實感。
六十年間的緣起緣滅,因為離合,因而成就了一段美的令人窒息的回憶。
一個九十二歲老人,靜思追憶往事。偶爾帶著些許的迷茫,哀而不傷,令人心生溫暖,淚中帶笑。平平淡淡,卻又是如此的真實。
這是一部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沒有悲痛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無法斷絕的深深思念。原來活在回憶之中,也可以是如此的美好。只是文字中甜蜜之余透出的絲絲傷感,也足夠讓人心痛不已。
細心看來,《我們仨》這本書竟然是沒有前言的。取而代之的,僅是三張三人的合照與一些書信罷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沒有山盟海誓的愛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愁緒。只是一種干凈而純透的溫暖與真實,一種對于生活的澄凈。楊絳先生的心,早已經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無論樸素的,亦或是華麗的詞藻,都無法去形容的思念。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人間沒有永遠,也不會有小說和童話中那樣的結局。”
3. 《我們仨》摘記加賞析
夢境中女兒錢璦去世的時候:女的說:“她自己說,她得的是一種很特殊的結核病,潛伏了幾十年又再發,就很厲害,得用重藥。
她很堅強。真堅強。
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流眼淚。” 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
我不敢做夢了。可是我不敢不做夢。
我想到她夢中醒來,看到自己孤零零躺在醫院病房里,連夢里的媽媽都沒有了。而我的夢是十足無能的,只像個影子。
我依偎著她,撫摸著她,她一點不覺得。我知道夢是富有想像力的。
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夢。我連夜做噩夢。
阿圓漸漸不進飲食。她頭頂上吊著一袋紫紅色的血,一袋白色的什麼蛋白,大夫在她身上打通了什麼管子,輸送到她身上。
劉阿姨不停地用小勺舀著杯里的水,一勺一勺潤她的嘴。我心上連連地綻出一只又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
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溫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沒有了。就在這一瞬間,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邊的柳樹,四下里觀看,一面低聲說:“圓圓,阿圓,你走好,帶著爸爸的祝福回去。”我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夢境中錢鐘書去世的時候: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聽到嘩嘩的水聲。
一個人在昏黑的亂山里攀登,時間是漫長的。我是否在山石坳處坐過,是否靠著大樹背后歇過,我都模糊了。
我只記得前一晚下船時,鐘書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
他說:“絳,好好里(即‘好生過’)。”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晨光熹微,背后遠處太陽又出來了。
我站在亂山頂上,前面是煙霧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這邊還要高。
被兩山鎖住的一道河流,從兩山之間瀉出,像瀑布,發出嘩嘩水聲。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
還沒到客棧,一陣旋風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轉,暈眩得閉上眼睛。
我睜開眼睛,我正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生活掠影:還有活蝦。我很內行地說:“得剪掉須須和腳。”
我剛剪得一刀,結果蝦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蝦,逃出廚房,又走回來。鐘書問我怎麼了,我說:“蝦,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們不吃了吧!”鐘書跟我講道理,說蝦不會像我這樣痛,他還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來剪。
鐘書這段時間只一個人過日子,每次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了。
然后他又做了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
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了。
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
我們在倫敦“探險”時,他顴骨上生了一個疔。我也很著急。
有人介紹了一位英國護士,她教我做熱敷。我安慰鐘書說:“不要緊,我會給你治。”
我認認真真每幾小時為他做一次熱敷,沒幾天,我把膿拔去,臉上沒留下一點疤痕。他感激之余,對我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
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有一夜,他穿了又重又不暖和的厚呢大衣在屋里滿地走。
我已連著幾夜和衣而臥,陪著他不睡。忽然,我聽不見他呼嘯,只見他趴在桌上,聲息全無。
我嚇得立即跳起來。我摸著他的手,他隨即捏捏我的手,原來他是乏極了,打了個盹兒,他立刻繼續呼嘯。
我深悔鬧醒了他,但聽到呼嘯,就知道他還在呼吸。我們仨,卻不止三人。
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例如阿瑗小時才五六歲的時候,我三姐就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鐘書最小。”
我的姐姐妹妹都認為三姐說得對。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為最大的。
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
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
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4. 《我們仨》的精彩段落和賞析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歲的楊絳。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證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絳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1994 年夏、1995 年冬,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住院,楊絳女士八十多歲了,奔波于家與兩所醫院之間。三人分居三處,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幾年。其間有一次我去看望楊女士,當時錢先生和女兒都病情加重,再加上一些無聊的煩心事干擾,楊女士的心情很不好。我勸先生不理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趕快抓時間寫寫你們仨,這件事只有你能做,而且十分有意義。楊女士答應了我,說:好,就寫一本《我們仨》。[3]最初設想,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 年10 月,錢瑗已經非常衰弱,預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 篇,最后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我記得錢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 年2 月26 日,她去世的前6 天。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5. 跪求楊絳《我們仨》語句或片段賞析(讀后感),每個200字
讀后感
很喜歡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單,卻散發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突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
書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錢鐘書先生的文字很有理性美,而楊絳先生的文筆卻很樸實,平淡。
從一開始便猜到了這本書是會令人感動的,畢竟楊絳先生把太多的感情已經注入了其中。
她并沒有用悲傷來懷念她所深愛著的兩個人,筆觸是很平淡的,溫暖的,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是傍晚的夕陽,那樣的柔軟,綿長,可是卻又透出種種的厚實感。
六十年間的緣起緣滅,因為離合,因而成就了一段美的令人窒息的回憶。
一個九十二歲老人,靜思追憶往事。偶爾帶著些許的迷茫,哀而不傷,令人心生溫暖,淚中帶笑。平平淡淡,卻又是如此的真實。
這是一部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沒有悲痛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無法斷絕的深深思念。原來活在回憶之中,也可以是如此的美好。只是文字中甜蜜之余透出的絲絲傷感,也足夠讓人心痛不已。
細心看來,《我們仨》這本書竟然是沒有前言的。取而代之的,僅是三張三人的合照與一些書信罷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沒有山盟海誓的愛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愁緒。只是一種干凈而純透的溫暖與真實,一種對于生活的澄凈。楊絳先生的心,早已經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無論樸素的,亦或是華麗的詞藻,都無法去形容的思念。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人間沒有永遠,也不會有小說和童話中那樣的結局。”
6. 第二部《我們仨走走散了》片段摘抄加賞析
書名《張曉風經典作品》摘抄及其賞析:1我延著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經長得很濃了。
唉,春天老是這樣的,一開頭,總慣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細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紗,卻又謙遜地為我們延來了長夏。
山容已經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絨絨的蘆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樹是墨綠的,荷葉桐是淺綠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綠的,剛冒尖兒的小草是黃綠的。
還是那些老樹的蒼綠,以及滕蘿植物的嫩綠,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一山。我慢慢走著,我走在綠之上,我走在綠之間,我走在綠之下。
綠在我里,我在綠里。——張曉風《魔季》賞析:這段話筆觸細膩優美,選取典型的景物,寫出了不同層次的綠色,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春日綠色的多樣和美好,表達了作者對春日的熱愛之情。
2在全人類里,我有權利成為第一個愛你的人。他們必須看見你,了解你,認識你而后決定愛你,但我不需要。
你的笑貌在我的夢里翱翔,具體而又真實。我愛你沒有什麼可夸耀的,事實上沒有人能忍得住對孩子的愛情。
你來的時候,我開始成為一個愛思想的人,我從來沒有這樣深思過生命的意義,這樣敬重過生命的價值,我第一次被生命的神圣和莊嚴感動了。 因著你,我愛了全人類,甚至那些金黃色的雛雞,甚至那些走起路來搖擺不定的小樹,它們全都讓我愛得心疼。
——張曉風《初雪》賞析:這是一段文筆優美、直抒胸臆、感人肺腑的話語。作者用最平實的語言表達最真摯的母愛,讓人動容。
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手法,不斷進行強調,從各個方面表現自己對女兒的特殊地位,也表達了對女兒的愛情的炙熱和唯一。3老師生前喜歡提及明代的一位女伶楚生,說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是矛盾的,卻又很微妙地是一個藝術家必要的一種矛盾。
老師后我忽然覺得老師自己也是一個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執著于一個綿邈溫馨的中國,他的孤意是一個中國讀書人對傳統的悲痛的擁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納接受每一股昂揚沖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其波瀾壯闊,浩瀚森森……——張曉風《孤意與深情》賞析:作者在文章最后再次點題,語意深婉,讓人動容。作者用深情的筆觸闡述了老師的“孤意”與“深情”,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老師的敬重和懷念。
在作者筆下,老師化身為一個中國讀書人的代表,同時又是一個獨特的充滿力量的個體。這般沉重的哀思,極富有感染力。
4現在,太陽升上來,霧漸漸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綠,看起來綿軟軟地,讓我覺得即使我不小心,從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會擦傷一塊皮的,頂多被彈兩下,沾上一襪子洗不掉的綠罷了。還有那條繞著山腳的小河,也泛出綠色,那是另外一種綠,明晃晃的,像是攙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綠色,卻是一堆濃郁郁的黛綠,讓人覺得,無論從哪里下手,都不能拔開一道縫兒的,讓人覺得,即使刨開它兩層下來,它的綠仍然不會減色的。
此外,我的紗窗也是綠的,極淺極淺的綠,被太陽一照,當真就像古美人的紗裙一樣飄緲了。你們想,我在這樣一個染滿了綠意的早晨和你們寫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著生氣勃勃的綠呢?——張曉風《綠色的書簡》賞析:作者充分調動了視覺與觸覺,寫活了春天的綠色。
多處采用比喻,形象生動。喜歡這段話,因為看了就很溫暖。
這種溫暖是從哪里表現出來的呢,我想,就是從那些溫暖的字眼里流動出來的,“明晃晃”、“濃郁郁”、“生氣勃勃”,因為寫給孩子,所以更加詩化和優美。作者筆下的綠色仿佛是活著的,流動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現在眼前一樣。
我也喜歡綠,也喜歡作者筆下的這片綠。它們的生機讓人感覺到快樂和希望。
5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張曉風《春之懷古》 賞析:張曉風的這段擬人讓我怦然心動,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鳥在天空翱翔的畫面。
作者把鳥兒比作不好的數學家,丈量著天空,這種神奇的想象讓我們每個人為之折服,寫出了鳥兒的活潑靈動和春天的美好,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滿意望能及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