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鄉子這首詞要表現的主旨是什麼
南鄉子 送述古蘇軾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創作背景〕這是一首送別之作。
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本篇雖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麼為人所知,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濃情,也頗耐人尋味。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一零六九),王安石任參加政事,開始實施新法,激烈改革。
新制內容強調以國為本,付諸施行,卻屢屢與民爭利。蘇軾主張改革當采漸進方式,逐步而行。
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求務新,操之過急,指出其損民為國而不自知的謬誤。王安石激進求速之心,使其用人不察,整個官場群小當道,一片混亂。
熙寧四年初,蘇軾曾向神宗進言,提醒君上切勿「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得到神宗望其「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的鼓勵。但是,君臣之間的對話,后來為王安石所知,王極為不悅,便讓蘇軾權充訴訟繁多的開封府推官,想藉此職位束縛他,讓他無暇再向皇帝搬弄新政之非。
但折獄明快的蘇軾終使王安石失算,反而聲名更顯。之后,蘇軾上「諫買浙燈狀」,持論懇切,神宗隨之下詔改命。
單純、赤誠的蘇軾傾盡全力,復多次上書,議論新政之過,奮不顧身,但思為國族蒼生效力。可嘆的是,生花之筆雖可盡抒己志,終究難為勁敵所容。
拗相公王安石利用自己的親戚謝景溫,以莫須有之罪誣陷蘇軾,說他居喪護蘇洵之靈櫬返蜀時,曾濫用官府衛兵、販賣私鹽圖利、購置家具、陶瓷。謝氏到處派人搜集證據,但是查了一年,終無所得。
雖然如此,囂煩險惡的京城還是逼得他請求補外。最后,他在熙寧四年六月來到了麗都杭州。
杭州的秀山麗水讓蘇軾一到,便不由詠嘆「故鄉無此好湖山」。離開京城,這里成了他的棲身處、游賞地。
自然以無私的胸懷擁抱他,老百姓以純樸的感情崇敬他。同僚與他共事融洽,其它年長他近二十歲,又是他上司的陳襄,對蘇軾而言,不僅是長者,也是知音。
陳襄字述古,反對新法,居朝時,曾請求神宗貶斥王安石、呂惠卿以謝天下。神宗向他詢問何人可用?他首先推薦的便是司馬光、蘇軾。
宋史列傳第八十載:「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許。尋直學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書詔小失,出之陳州,徙杭州。
……襄蒞官所至,必務興學校。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
既亡,友人劉尋視其篋,得手書累數十幅,盈紙細書,大抵皆民事也。」熙寧五年五月陳襄來到杭州,熙寧七年七月改知南都(今河南商邱)。
共事的兩年多,他們兩人時以詩詞相唱合。施政時,頗能協調一致,舉凡賑濟饑民,消除蝗災,浚治錢塘六井,獎掖后進,皆不遺余力。
這將近八百個日子里,他們在彼此生命里,互放光亮,彰顯人情相系的可貴,驗證了共赴理想絕非妄想,而是逆境中不懈的堅持。熙寧七年陳襄的僚友為他轉調南都,曾舉行了幾次餞別之宴,蘇軾在這期間做了多首別詩相贈。
本闕即陳離杭州,蘇軾遠送至臨平,回程所寫下的作品。了解以上的創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面對別離,詞家何以情深難舍,泫然淚流。
至于詞文內容,以下略作淺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前人這生命交會的閃亮故事。〔略作淺析〕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江淹別賦有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分別之情總是復雜而難言。
若是平鋪而直述,則易失之太露;至于曲折隱諱,恐有晦澀難解之虞。然而優秀的詩家每每可以從容下筆,借景抒情,在自然貼切的表現中,洋溢才華。
李白以浮云寫游子欲行未行之意,用落日表故人依戀不舍之情,意象生動,千百年來,秀句美言,猶讓人朗朗上口,反復玩味。蘇軾與侄書中有言:「凡文字,少小時需令氣象崢嶸,彩色絢麗。
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
絢麗之極也。」蘇軾作此詞時,年近四十。
他以成熟之筆,平淡之言,將惱人的離愁,并知識分子憂國感時之痛,交融于短短五十余言中,「情景合一」便是個中妙處。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境界,文字的感染力,便易使讀者產生同情的理解,從而進入詞家的內心世界,領略他的快樂與憂傷。
這上片寫的是送別述古途中之景。一起首詩人便用即景之筆,景中動靜相互交錯,真情摯意全在其中。
舟船啟行,漸去,心中難舍化作頻頻的回首。顧念之間,憂愁橫亙的遠山,起伏的盡是舟中人的心頭亂緒。
杭州的居人已不見,只見杭城的身影,也漸漸地遠了。然而往事歷歷,又如在目前。
述古在杭州任內愛民如子的措施,和離去時對杭州「居人的眷顧盡在行間」。含蓄不露的表達,宋詞的婉約就在其中。
若再以歐陽修踏莎行末兩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來賞析此處,六一居士寫的是送行者別情依依,癡立懷遠之態。
其實,「行人」早已是眼中所不見,可是思念之心卻可以望穿春山。而本篇「居人」雖言不見,實則一直在心中。
虛實相生,更添意味。接著詩人寫的是臨平山上的塔。
此句直可謂信手拈來,幻想奇特。有道是「情近乎癡而始真」,山上亭亭而立的無情物,竟引得詩人癡人癡語,在「誰似」中,慨嘆自己未如塔中高而能望遠。
2. 雨說中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詩句
一、思想主旨 雨在本文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她漸漸瀝瀝、綿綿密密,殷勤探訪大地每一個角落,既滋潤萬物,又滋潤孩子們的心地,讓孩子們讀出了勇敢,讀出了希望,讀出了快樂. 二、結構特點 作品以“雨說,我來了”作為每一個部分的開頭,雨來的時間,雨來的目的,雨來的去向,雨來的效應……一一寫得眉目分明,結構整齊而富有韻律美. 三、對本詩副標題的理解 這首詩有一個副標題“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透過這個副標題,我們就可看出詩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為了表達兒童在春雨到來之際的歡悅、欣喜之情.副標題起了一個揭示主旨的作用,給了讀者一把解讀這首詩歌深刻含義的鑰匙,使人在欣賞這首詩時有一定的方向性,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深刻內涵. 四、擬人化的手法 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把事物“人化”.本文把雨寫成了有情有義的,生動形象而又表意豐富的愛的使者.全詩洋溢著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彌漫著輕快、喜悅、清新的氣息.。
3.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主旨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理想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此詞蘊含著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憤慨之情。
詞作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全詩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情懷,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此詞蘊含著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憤慨之情。
詞作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全詩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情懷,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